【汉刘邦】刘邦 x 韩信 君臣关系剧情图解 (九)吉 · 凶(上)汉王赐婚

前文链接:

刘邦 x 韩信(一)三夺帅印

刘邦 x 韩信(二)劝进&群宴

刘邦 x 韩信(三)伪游云梦

刘邦 x 韩信(四)封淮阴侯

刘邦 x 韩信(五)筑坛拜将(上)

刘邦 x 韩信(六)筑坛拜将(中)

刘邦 x 韩信(七)筑坛拜将(下)

刘邦 x 韩信(八)汉中对&义释樊哙



吉事凶事,已兆祸事;

试君抗君,难测君心。

(胡诌的,大家见笑)

这里呢,先给承蒙不弃的诸位网友道个歉。上一篇结束时说这一章要八韩信大婚&斩将立威,因为原剧中这两件事是以穿插、对比、映射、照应的叙述手法同时进行的,互为表里,缺一不可——明写韩信,暗画刘邦;表面雍熙祥和,内里暗流涌动。然而当我截图的时候才发现,这一段内容比我想象得要多,信息量要大,可以展开性思维胡扯八道的地方要多;而且有了上一章的经验教训,为了让大家看得更轻松(其实就是我本人懒┓( ´∀` )┏),我决定分开两次来八~

一则,马上忙起来之后,业余时间必然大大减少,更新时间也不会太确定(当然不会弃坑),每一章内容少一点,给自己减负;

二则,这样一来每一部分可以八得更细一点。有太太说看动图和截图感觉完全不一样,演员们对人物及感情的把握非常到位,故而今后我会多放一些动图的;

三则,我来抛砖,只为引玉。所谓思想表达,不过是寄望找到同好以做交流。我呢,读书不求甚解,看过即忘,现在更是俗事缠身,连系统阅读学习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所以也谈不上有什么能称道的想法。但是大千世界人才济济,乐乎上卧虎藏龙,如果能有网友/太太愿意与大家一同分享看法,不吝赐教,我在此感激不尽♪(・ω・)ノ

好,说了那么多,下面进入正题,这一章就是:

怜臣子,汉王玉成佳偶;测君心,将军铭感深恩。

or

香草美人,情缘早定何需觅君恩;洞房花烛,悲歌已伏谁怜栖皇身。



本章的故事是在一片祥和中开场的:

null
刚义释完樊哙、收拢完人心的大将军,难得有这么一段悠闲惬意的时光

null
真的是少有的闲情雅致~不单对韩信本人而言少见,就是剧里的其他人,包括女性也不多......主创们在这个人物身上倾注了很多的文人情怀啊(¬_¬)

PS:这段戏虽然没有邦信,但对于之后的情节,特别是韩信个人的塑造,以及他对刘邦的感情发展都至关重要,所以我会八得细一点,大家见谅。


赏花赏得太投入,连有人进来都没发觉......

null
听到姑娘叫自己,立马起身回礼——一直以来,韩信都是非常守礼的形象,无论对方是谁,跟自己关系如何

null
从两人的互动来看,已经很默契了(//▽//)


听说心上人要搬出去,姑娘很含蓄地问:

null
这一问既是投石问路,又为暗表心意,真是个秀外慧中的女儿家

虽然一直以来都说玉兰是韩信的镜像与映射,不过既然主创塑造出这个人物来,那她就有着独立人格了,并不完全是主人公的影子。


听了这话,触动了韩信一直以来孤伶无依的愁思ˇ︿ˇ

null
但他只捡好的说,并没有一上来就真心以告┓( ´∀` )┏

其实吧,这部剧中的韩信对于感情一直是比较被动和清冷的,与他高傲敏感而隐忍知礼的性格相符。所以编剧创造出一个感情表达更为外露的玉兰,其实也是在为观众展示韩信孤寂外表下更为丰富的内心世界。

null
看看大将军回话时望着铠甲的眼神,真能感受到他对于这份事业刻骨铭心的爱——这可是他人生在世目前为止唯一的价值证明啊;同时也能感受到他的孤独——到现在也就只有这身戎装是自己的心灵归宿了(ಥ_ಥ)


姑娘再进一步问(๑˘ ˘๑)其实人家一直表现得很主动嘛(* ̄rǒ ̄)

null
韩信几乎不在外人前谈论自己的身家,能这么说其实也很难得了 ( ´•︵•` )


听了这话的玉兰(⊙o⊙)…

null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心心相印的人,在悲哀之中必会发出同情的共鸣”。

姑娘可是见过韩信登坛拜将的,一方面觉得他威风凛凛;又在长期的接触中感受到了对方的可堪怜惜,这么一来不陷进去才怪 ( ̄ェ ̄;)

然后两人就陷入长久的对视之中了......上个动图吧(* ̄rǒ ̄)

null
一个芳心暗许,欲言又止;一个强自欢笑,却也情生意动。

这部剧对于爱情的描写,唯有韩信这条感情线最为含蓄,也最为纠结。

刘邦、樊哙的感情,那是直来直往、奔放热烈的大丈夫情怀;

项羽的爱情,那是刻骨铭心中不乏唯美梦幻的英雄美人戏码;

韩信的感情,则充满了百转千回、蕴藉婉转的文人情思了。

编剧们大概也是趁机夹带了一把私货,毕竟其他感情戏都有史实可依,无法放飞自我;这个全然虚构,自然创作空间更大一些(* ̄rǒ ̄)


人家姑娘表露心意已经这么明显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null
其实韩信虽则孤傲,但也很善解人意啊,该表白的时候绝不含糊,而且绝对不打无把握的仗——无论战场还是情场~

姑娘也是秒懂了( ̄︶ ̄)ψ

null
以花喻人嘛——用玉兰花暗示玉兰,再用这一香草一美人来喻将军(禁止套娃⊙﹏⊙ )花在此处不仅是衬托之意,更有传情之用~


姑娘不好意思了,但也剖白了心意✪ω✪ 

null
得到了肯定的答复,韩信诚心以谢,却未越雷池一步~

到这里,剧情戛然而止。这是全剧唯一一幕单纯表达韩信爱情世界的戏份:全程没有任何其他“杂事”的干扰,没有你侬我侬的露骨情话,也没有一句多余的语言,不过3分钟的时间里大都是通过眉目传情,甚至从头到尾连手都没有拉一下,但任谁都能看出两人已倾心相许了。

这部剧主创们的文化素养很高(注意是“文化”,而不仅是文学),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把握上非常到位和精准。

null
今后两人相处就不会这么美好了,都是因为标题上的另一个人(* ̄rǒ ̄)

都说了“大将军”是目前韩信在乱世中唯一的心灵归宿:

null
人家就是谈恋爱也没耽误正事啊~

镜头一转就来到了演武场,韩大将军开始给手下的军队立规矩了<( ̄︶ ̄)>

null
这一段戏与下一章剧情“斩将立威”联系紧密,我这里只略提一下,证明韩信并没有荒废正业o(╯□╰)o具体的等下一章再八~

null
先让大家提前认识一下作死的监军——殷盖先生 (。_。)

镜头一转,来到了宫里:

null
刘、萧二人心情大好啊,汉王甚至还有闲情逸致闻起了熏香,还记得之前找不到大将军时急得头都快掉了的时候嘛ㄟ( ▔, ▔ )ㄏ

null
感受一下细节:萧何是既骄傲又欣慰,刘邦是既轻松又惬意,这时候的汉王对韩信绝对是百分之一万个满意( ̄ˇ ̄)


听萧何这话,私下里韩信跟他讲了不少治军之道~

null
可我们的汉王却在......开小差( ̄﹏ ̄)

话说还有什么比军国大事更重要的,能让身为主公的刘邦开小差呢?

null
“坏”学生又逃课了,老师真心累 ( ̄o ̄) . z Z


这不,萧何也发现了

null
并问道:

null

原来,刘邦连军队的事情都暂且放置一边,所思所想居然是......

null
韩爱卿的日常起居(ಥ_ಥ)

此刻的刘邦真的很贴心了,既然要用你之才,就要爱你之身,敬你之人啊~虽然也是为自己拉拢人心,但何尝不是真正关心这个属下呢?

而且吧,治军有专业人士韩大将军把关,所谓“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作为主公的刘邦自然懂得这个道理~

其实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其实汉王对于韩信在相府的生活并不太了解,至少不知道他是由玉兰——这个多年前自己所救的小姑娘来照顾的,当然更遑论两人的感情了~


然后,汉王进一步问:

null
想得真周到啊ლ(´ڡ`ლ)

null
这俩人也是心有灵犀,秒懂对方~

其实啊,这才是真正的一石三鸟( ื▿ ื):

1.对韩信——有人悉心料理他的生活,可以不为琐事分身,更好的投身于工作;

2.对玉兰——作为孤女,萧何夫妇再怜惜也不可能照顾其一辈子,现在有了一个好归宿,正好可以为其终生之托;

3.对刘邦——主公赐婚不过举手之劳,却乃天大的恩赏,成就一段佳话也可说是“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了,既成全了自己的善心与美名,还能让韩信对自己更加感恩戴德,以图回报。

如此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后来的悲剧结局,谁也没有开了天眼,没有预知未来的本事,不能拿结果倒推过程啊~

现在也许是宫斗、权谋剧的流行,导致很多网友习惯于阴谋论,把人物当工具来看待。我在youku看这一幕时,弹幕就颇为“后见之明”,什么刘邦给韩信安排个卧底啦,什么刘邦虚情假意收买人心啦......简直不知所谓┓( ´∀` )┏

如果真信不过韩信要给他安排个卧底,刘邦手下那些将军谋臣不是更合适吗?何必用一个连面都见得很少的小姑娘?而且嫁人之后,两人就是利益共同体了,连刘邦萧何这般阅尽千帆的人物都会被韩信的魅力折服,焉知连大门都很少出的女儿家不会“反水”呢?更何况韩信这么有分寸的人,怎会把军国大事天天拿到家里叭叭,这是暗讽韩大将军是嘴上没把门、胸无城府的长舌夫嘛o(╯□╰)o

其实吧,纵观史册,政治斗争哪有那么多阴谋,反而是阳谋比较多。至于刘邦后来修武夺兵、伪游云梦,史家向来不是以赞赏的态度来记叙其事的,这么做等于把为政的道德正当性拱手让人了——不过彼时刘邦也不在乎了,只要达到目的就行。但此一时彼一时,不能拿日后之事来非今日之行,应当为看待问题、分析事情最基本的态度。

总之,我是坚决反对因为日后的龃龉,就将今日的真情全都否认的观点的——刘邦有没有私心?当然有,但是谁又敢说自己做事的时候毫无私心呢?这就是正常的人性啊。

null
来一张和谐的君臣gif,结束这一小节(*╹▽╹*)

其实刘邦与三杰的相处模式也很值得说道。若说心有灵犀,刘邦与三人都挺心意相通的,但态度却各有不同(特指登基前)——于张良是敬之如师如长;于萧何是亲之若兄弟手足;于韩信.......

嗯,大家继续看↓﹏↓

话说剧情节奏很快啊,那边汉王刚赐婚,这边新人已礼成了(* ̄rǒ ̄)

null
天色已晚,众人离去。萧何夫妇与新娘子出来送客,独独不见了新郎 ( ̄. ̄)

PS:这一段音乐很诡异,与萧何月下追韩信那场戏一样,透着一股子聊斋的鬼气森森之感,全剧似乎只有这两处出现过~全然没有大婚该有的喜庆气氛Σ( ° △ °|||)︴


众人走后,细心的萧何问道:

null
丞相从来很讲规矩礼数,唯有如此才可修身养德以自保无虞


呃(⊙o⊙)…

null
大将军居然在蒙头大睡┓( ´∀` )┏

一向从无失礼的韩信,居然在自己大喜的日子里如此这般,真是令人大跌眼镜啊 (っ °Д °;)っ


新娘子来催了......

null
注意细节,玉兰仍称呼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不耐烦地问:

null
夫人的言外之意就是:对别人失礼就算了,但是对主公千万不能失礼啊~

PS:韩信这里的语气真的挺不耐烦的,大概是有史以来最凶的一次吧,以后哪怕不高兴也不会对夫人这样了(╬ ̄皿 ̄)哦,除了最后的最后,也是醉酒后的气恼失言,但也没有这般无礼┓( ´∀` )┏

null
这话说得的,真的很欠揍有木有ノ(≖ A ≖))ノ 


夫人还在耐着性子好言相劝~

null
一来玉兰为韩信对刘邦报恩感激之情的外化,始终处于忘我的状态中;二来作为爱女长期受萧何耳濡目染,这个人物又是谨守礼义分寸的典型,如此来看,她的悲剧以及和韩信的矛盾似乎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呢,玉兰的自律甚严、礼数周全与韩信是如出一辙的;而她内心深处对于当时社会普遍认为的公序良俗的服膺和尊重,也正是韩信灵魂深处的一面——终其一生,他总是处于遵守规则与反抗命运的矛盾之中,愈要挣脱束缚愈被牵制得牢固,这是韩信的个人悲剧,也是他的魅力所在。


起来啦 (;¬д¬)

null
才没有(´Д`) 这一段韩信真的很失态,都不像他了o(╯□╰)o

说实话,演技不错


看,把人家新娘子气跑了吧 ( ཀ͝ ∧ ཀ͝ )

null
难怪以后韩信要用自己一辈子来还了,活该( ̄へ ̄)

友情提示:情侣/夫妻相处之道,千万莫学此时的韩信啊~


夫人刚一走,韩大将军......

null
立马一个激灵——清醒了(•ิ_•ิ)

null
更有甚者,还起来了!!!

给大家看一下夫人在与不在这前后,韩信的对比:

null
看这样子,真是喝了不少酒,已经撑不住了

然而夫人一走......

null
堪比川剧变脸啊,立马眼神明澈起来 ≖‿≖✧

null
观察了半日,确定无人之后才来到窗边;这还不算,为防人发现,甚至细心地吹灭了烛火.......

其实从摇晃的身体、踉跄的步伐中可以看出,韩信确实喝得有点多,有些不胜酒力了。但在如此酒酣耳热,最该尽兴忘情的大喜良辰,究竟是什么能让韩信不惜“得罪”新娘子,暂且不顾今日主题,连神情恍惚也不曾忘记偏要去做呢?


原来......

null
韩信故意而为的无礼之举,是为了试探汉王的度量!!!

现如今,两人一在明,一在暗;一处内,一处外,正好形成一双对照 ( ˙灬˙ ) 


依旧是萧家父女三人出来送行

null
但汉王自然是不会忘记今晚的主角的——亲赐良缘、君降臣府,这一切不都是为了韩信你嘛(* ̄rǒ ̄)


萧何赶紧为韩信打掩护 (..•˘_˘•..)

null
玉兰也赶紧代夫君向君王道歉~

其实有一个细节跟大家说一下,熟悉历史的都知道,萧何早在刘邦起事前就与之交好,剧中玉兰在此前一直都称呼刘邦为“三叔”的,关系之亲密可见一斑。入蜀之后,诸人远离故土,也只有萧何为表追随主公的诚心举家迁到汉中,刘邦待他也比其他人更为亲厚。可饶是如此,现在君臣有分,萧家人在汉王面前也是谨守礼仪本分的,不敢有丝毫的行差踏错。故而,可以想象韩信此举是多么大胆甚至“冒失”了~


汉王“看前面黑洞洞”๑乛◡乛๑

null
嘿嘿,看破不说破o‿≖✧

内心os:这个韩信还试探起我来了,挺有意思 (´•灬•‘) 

null
看看这小眼神儿~韩信虽在暗处,但刘邦可是心如明镜,将他那点小心思照得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句话,跟主公比啊,你大将军那点子“心机”根本不够看的(* ̄rǒ ̄)

null
表面是说给屋外的人听的,其实嘛是说给屋里的人听的,效果就是明处暗处所有的人都感叹其贤明大度哇( 。ớ ₃ờ)ھ

null
汉王啊,眼神出卖了你知道吗( ˘•ω•˘ )

null
其实这部剧很有意思,蜜月期的邦信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类似于这种——神交;反倒是之后各怀心思之时,当面的碰撞不在少数。故而从一开始,邦信就有一种疏离感,而这般疏离感中又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情愫与交心。

还记得之前的问题吗?刘邦与韩信的相处之道,较之对子房的尊敬、对萧何的亲厚,对韩信最重要的特质就是——客气。其中既有对其人其才其心的敬和喜,也有对其能其权其性的猜和疑

从表面上看,刘邦与韩信为三杰中最为疏离者;但究其实质,确是花费心思最多的那一个~

汉王“观察”完之后,又转头交待:

null
仍旧是明面上说与眼前人,实际上说与暗处人听的。这话也是半为真情半为为假意,虚虚实实难以厘清。

听得大将军在暗室里是连连喟叹摇头,自愧不如——韩信当然知道自己今日此举的乖张无礼之处啦,也唯是如此才好试探君王的底线与心胸(至少是他认为的)。

其实此处也是一个伏笔,为下文“斩将立威”做铺垫。韩信肯定明白汉王将军国重任交付于自己,堪称举国之托;而作为三军统帅,自己大权在握,来日行军打仗,政令一出与君王的权柄有所冲突、触处挂碍在所难免。如这位主公不能给予自己足够的自由,那“大将军”也好,掌帅印也罢,都不过是镜花水月一场空而已。因此为了自己也为了主公,更为了大业有成,韩信一定要试探一番刘邦的容人之量。

只可惜,韩信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此处不过是欢宴之后的礼仪偶失,并不牵扯权力的分配与争夺。

刘邦的确是一位难得的领导,对于细枝末节可以大而化之、豁达大度;但不代表他就能对安身立命之本的权力也如此“宽忍”“马虎”——前者的容人之量是作为个体人之刘邦的天性;后者的小器猜忌则是身为汉王/皇帝之刘邦,在此人主的位置上,地位、权势对其的后天养成。

所谓“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韩信还在感叹呢,听到窗外又有话音:

null
真是不忍错过此时汉王的任何一个细节......

这哪像一个喝多了酒的新郎官啊~在韩信心目中,汉王可比自己的婚姻之事还重要呢(* ̄rǒ ̄)换句话说,在某种程度上,他看重与汉王的君臣关系,更甚于与夫人的琴瑟和鸣 ╮(๑•́ ₃•̀๑)╭


下面精彩的来了......

null
哈哈,汉王临走前,瞪了韩信一眼(⺻▽⺻ )

这一点是我之前看剧一直忽略,直到这次图解才发现的细节,非常有意思:

null
不得不说刘文治老师不愧是金鸡影帝,对人物的理解和把握非常精准,有这一瞪和无这一瞥,感觉完全不一样——不如此则不见汉王之秉性脾气,不如此则不见汉王前一刻做戏之态;也惟如此才见汉王之真性情,才更贴近正常人性。

大家只需想想,莫说是领导,就一般人如我们,被人当面无礼以待(无论有意无意),难道还能没点儿脾气吗?毕竟谁也不是无悲无喜的上帝啊┓( ´∀` )┏


汉王走是走了,可韩信却陷入了新一轮的沉思中

null
虽然没有见责于主公,刘邦还对他多加体恤,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吗?这不正是自己期待的吗?但结果却是让自己身上的担子更加沉重了——

其实,韩信连对一般百姓都彬彬有礼,这么对待主公,他心里也不好受吧。而且还是故意而为,这种负罪感就更甚了......( ´•︵•` )

感受一下此刻感慨万千的韩信......

null
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骗”过主公,甚至包括降为淮阴侯后的入宫召见时“多多益善”的对话。除了最后一次相见——那时他已对身为陛下的刘邦彻底心死(从内心深处已经不当他是主公了),也因此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


送走今晚最后一位贵客,萧何夫妇也该离开了

null
这时候的萧何真的对韩信好不满啊,从本剧开始到这里萧何第一次发这么大脾气o(╯□╰)o结合上一章被韩信戏弄后的那个眼神......从此之后萧丞相对韩信都是话留一半了,虽然现在两人同朝为臣,名为翁婿,但反而关系更疏远了。

一则,萧何为文臣之冠,韩信为武将之首,地位使然让其无法像拜将之前那样随意;

二来萧何经过这几件事情也多少了解到韩信的脾气秉性,明白他绝非靠权术就能使之俯首帖耳的泛泛之徒,难以驯服且主张颇大,所以自然很多话不便再说了;

但萧何毕竟是爱其才、惜其人的,那些不能对韩信直接讲的话就都交待给女儿,结果导致了玉兰的难于做人——这部剧中韩信的矛盾体现在内外两个方面,而外在的矛盾又以夫人来突出映衬韩信的孤寂与煎熬。

其实,在《汉刘邦》营造的世界观中,萧何从最初就慢慢地开始疏远韩信了——倒也符合历史想象。


萧夫人不好说什么,劝女儿回房就离开了......

null

其实新娘子很可怜,新婚之夜从出现就没见她笑过......很不吉利的╮(﹀_﹀”)╭

null
这厢边,新房内又灯火通明了


玉兰回房~

null
发现了正在枯坐沉思的夫君,还有点出乎意料(;¬_¬)


韩信却并不回答夫人的问题,只是感叹:

null
到这时,夫人也明白韩信今晚之意了 ( ﹁ ﹁ )

但还是有些气恼,不想理你.jpg


怎么样,得罪新娘子了吧(* ̄rǒ ̄)

null
还不赶紧安慰安慰o(´^`)o 

结果这洞房花烛夜里的第一句山盟海誓,却是对......

null
 [○・`Д´・○] 

更奇的是新娘子,居然露出了今晚出场以来第一个笑容(-_-メ)

喂喂,你爱人表白的对象不是你啊姑娘(? ̄△ ̄)?

null
看看两位新人那虔诚的表情o(╥﹏╥)o

刘邦你可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两个人,在自己的新婚之夜那么对你剖白心迹,曾经把你当成今生的信仰吗இдஇ 


烛影摇红

null
本是红袖在侧的嬿婉良时......

null
结果这“衷情”诉到了另两个人身上去了( ̄ー ̄*||| 

咳咳,两位你们是不是跑题了o(╯□╰)o

这里并没有细说玉兰前半生的遭遇,我在这里还是加以补充吧:

null
首先在这里强烈谴责现如今市面流行的高清繁体中文版本,前八集被剪得支离破碎,只留其主干舍弃枝叶,虽无碍剧情完整,但大大影响了观赏性和人物塑造。

比如玉兰出场这一处,当时刘邦还为泗水亭长,时间上应该是始皇刚崩,二世继位不久(从与萧何的言谈中可听出端倪)。当时的玉兰还是一团孩子气,父死无力安葬,尸首暴露于野,自己无依无靠,眼看就要被别有用心之人(图4)诱拐而去;恰好被刘邦撞见,斥退奸徒,亲解衣裳代其葬父不说,还将她带到好友萧何处。当时呢,萧家条件更好,又兼萧何无女,他们夫妇喜欢就将其收为义女了。

别说在那样一个乱世了,就算2000多年后的今天,一个孤女被诱拐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也是不敢想象的事情。所以刘邦与萧何对于玉兰而言,真的可以说是再生父母不为过——类比于韩信,刘萧二人给予了他建功立业的机会与平台,也等于是给予了他第二次的生命。所以这夫妻二人的个人经历和对刘、萧的感情,真可以说是如出一辙,有着同样的感情基础了~而且两人都是在本剧第二集(芒砀起事)出场的,都为孑然一身,都先后受刘、萧大恩,再结合为(夫妻)一体,可见主创们对于韩信这个人物真是伏笔早埋了。

这里再顺便说一句本剧对于刘邦的塑造,其与史书上差距不大,特别对于男女关系那真是相当“豁达”,来者不拒。后面彭城之败前后可以称得上是“夜夜做新郎,村村丈母娘”了o(╯□╰)o但却从未让人有猥琐、恶心之感(至少我没觉得),都在于他的底线与良知。男女关系开放,那是建立在你情我愿的基础上;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忘一个,那也是一种感情态度,人又不是天生的钟情动物,虽然不值得提倡吧,但也属正常。高祖在此剧里从来没有强迫过任何一个处于危难中的女性,反而对于玉兰这样的弱者多有照拂,这就是一个风流但不下流的乱世豪雄,一个人的风骨和人性中的善意就凸显出来了。至于混乱的男女关系,不过是点缀罢了~霸王那么痴情,不还有一堆姬妾吗?社会发展总是循序渐进的,我是从来不会拿“渣”不“渣”来评价古人(其实今人也一样),特别是政治人物的。


讲完自己的故事,玉兰总结陈词道:

null
韩信越听越动情(这不就是我吗~),也忍不住坐起来感叹道:

null
两位究竟在干什么呀,今后你们有一辈子的时间来报恩的,用不着今日还一再感厚恩、表忠心吧(*。_。)而且你们私底下说,汉王和丞相又听不到,人家指不定还觉得今晚你韩信真有违为臣之道呢(。≖ˇェˇ≖。)

null
null
大家感受一下,这两人可有半点作为新人的幸福和喜悦,我只看出了沉重的道德包袱无时无刻不压在他们的心头,影响着而他们的方方面面 ( ∙̆ .̯ ∙̆ ) 


这句话——

null
既是玉兰的心里话;又是编剧借玉兰之口写出韩信对刘、萧二人的感情


韩信人性深处的矛盾在这里开始凸显了:

null
如果说玉兰怀报恩之心,秉忠孝之义经常忽略“自我”;那韩信则在报恩与忠义的同时,却时时不忘“本我”的存在~

“恩重莫过于汉王,至亲莫过于丞相”同样也是韩信在汉营的心态写照,但他同样也会问一句:在这两人之外,自己的位置又在何处呢?


你问的那么直白,人家新娘子都不好意思了◐/v/◐

null
其实玉兰这么说可以理解,她在刘邦萧何身边已经好多年了,跟韩信相处能有一个月吗?如果一结婚就忘了本,那也就不是她了,这么无情之人,我相信韩信也不会喜欢;另一方面吧,这两人的感情一直以来都是比较含蓄的,如果真直白示爱的话反而有悖于人设了。而且说是这么说,实则未必啊,感情的事情哪是主观上能控制得了的呢?不过全剧看完之后会发现,这是一个虐点~


其实敏感如韩信,明显有被这句话给伤到,但他并没有显露出来,只是握着新娘子的手沉默良久,说——

null
既像是宽慰自己,又像是给夫人的承诺。其实全剧看下来,这更是一把淮阴侯插在自己心口上的刀,只是当时看来多少有点心酸而已~

韩信是一个非常自爱自重之人,他对待感情是渴望但不祈求,清冷而不漠然,敏感却也体贴,隐忍且真诚的。他待人(特别是自己看重之人),绝不是一味索取,也不是无私奉献,他是以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对方,且绝不会将自身的意志强加于对方的人——无论是主公也好,友人也罢,亦或是那个时代看来依附于自己的妻子与谋臣,他都会追求一种精神上的平等互爱人格上的独立尊重。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

null
感受一下韩信提问时小心翼翼的态度,以及听到答案那一刻的怅然若失;却又对这份情义珍惜珍重的矛盾心理......

他自己尚且未能做到将夫人放在第一位(比如刚才试探汉王),又怎能苛求夫人将自己置于恩人之上呢?


说了这么久的汉王丞相、丞相汉王,你们终于看到彼此了......

null
想到了今儿是什么日子了┓( ´∀` )┏

但是......两位新人的表情则全然不同——一喜,一悲;一热,一冷。

虽然温香软玉在怀,但根本无法驱散韩信周身那种孤寂落拓的思绪( ̄. ̄)

null
感受一下:行为上自然是男方更为主动,女方稍显羞怯。

但于羞怯中,见夫人之欢忭、之情热、之欣喜;

主动之外,更见韩信之怅然,之情冷,之孤寂。


总之,啰嗦了这多,终于把赐婚这一章给八完了(好像并没有比上一章更少更轻松的样子o(╯□╰)o)。不知道大家看完这一章是什么感受,反正我是全然感觉不到吉祥欢乐的气氛,只觉得压抑、别扭和难受:

花前月下,不见新人相约定情;良辰美景,只闻臣子立誓效忠。



直接点题,谈谈“邦信”关系:

这么一段戏,用韩信今日之大喜,兆其来日之大悲;用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势态,反衬他孤独敏感、心思深重之内心。如果说下一章的“斩将立威”是从客观方面分析韩信败亡结局的可能性,那么这一章则是从主观角度为大家呈现韩信人生悲剧的必然性。

所有的人都处于矛盾之中,有内在的、外在的,传统的、现实的。韩信佯狂装醉试君王的戏码,就是这种矛盾的集中体现:韩信在暗,刘邦在明;韩信在内,刘邦在外。然身处于幽暗之中则未必真暗;立身光明之内却又不全是明。

韩信和其他臣子不一样——通过这件事情,刘邦也能感觉出来了。一般的臣子,有谁会想到甚至敢于去“戏弄”君王呢?无心之失都已经是大不敬,何况有意为之?但韩信这么做却也不全然是为了自己,单单为了汉王几句话,他便矢志不渝要报君大恩,回头来看当时的试探倒更像是一种考验,看君是否可堪托付了。如果刘邦是韩信认定的贤明君主,那他便会竭诚以报;如果不是,那他也会有自己的打算(其实让韩信、玉兰在汉王赐婚前互表心迹,也多少有这个意思:编剧非常尊重韩信的人格独立性,让他自择感情归宿,而非他人物件一般的赠与)。这么看来,在君臣关系中,韩信确实在要求一种精神上的平等与灵魂上的相契,虽然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不自量力,但正是这份“赤诚”与人格的独立性才让他与众不同,即使千载之后也依然有着独特的光彩与魅力。

刘邦对这一点自是心知肚明,所以交付了完美的答卷。从这一点来看,主公的段位似乎要比臣子更加高明一些——这不就是典型的“反制”嘛。论对人心的把握上,刘邦还是更加老辣一些。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他欺骗了韩信,恰恰相反,我个人认为在本章中,刘邦为大家呈现出一位优秀领导人应当有的特性:关心下属,宽宏大度,不拘小节,颇有城府,专业之事交由专业之人去做,注重自身形象之塑立......话又说回来,如果刘邦真只是某些人口中的“泗水无赖”的话,韩信又怎么会效忠于他呢?

在这一场戏中,刘邦于贤明豁达之中,见其虚伪、世故与老辣;韩信于心机失礼之外,展其真挚、忠心与诚恳。这个“又”与“也”是并列关系,两字前后的特质是同时存在于二人身上的,并非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

同样的矛盾与纠结存在于二人身上,而且又是如此的相得益彰、互为补益,可以说两人既是天作之合,也是一生孽缘了。


如果以阵营划分,我倒觉得史书上的邦信二人本质上都归属于“混乱善良”中,萧何自然是“守序善良”,而张良则是“中立善良”。但是“混乱善良”中还有些许的不同之处,刘邦对于公序良俗是知其为是却不受其束缚,更愿意以此为工具而为自己驱驰;韩信则对于世俗观念、传统道德,一方面深刻受其影响,另一方面又希望于能够像凤凰涅槃一般脱离于桎梏枷锁中。故而,韩信比刘邦更加纠结,更加理想化,也更加痛苦。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他可以放弃自己的利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又无法忘怀自己......这样的矛盾,不正是人生百态吗?

我一直觉得淮阴侯的悲剧是深刻溶于我们的民族血脉中的,特别是这个文以载道、以文治国的国度。萧何的理性让文人们敬而远之;张良的仙道让骚人们爱而慕之,只有淮阴侯的纠结、矛盾与徘徊,让千百年来一代又以代的读书人从中看到了自己,无论臧否如何,韩信总是更加的亲切,更加的人性化,也更加的多面与立体。

那么本剧中,拥有诸多文学大家的坐镇,自然也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来诠释他们心中的韩信。《汉刘邦》里,有四人最为突出中国传统的文人情怀,在楚则为范增虞姬,在汉则为张良韩信。如果说范增是明珠蒙尘的悲愤,虞姬是英雄美人的情思,张良是千古理想的化身,那么韩信身上则集中体现了灵魂的躁动、内心的矛盾、个体的撕裂所放声而歌的哀鸣

这一段戏份中:

先刻画其心思深沉,再表现其诚挚天真(相对于汉王);

让其无礼失态于前,而又愧疚不已于后;

明明富贵加身、美人在侧;却不见骄奢之气,只闻寂寞之叹;

看似众星捧月、恩泽正浓;实则无人能解,忧心茕茕。

先不论韩信在本章中的言行争议,单就以上两相对照,就刻画出了一个在现实与理想、欲望与道义、光明与黑暗中苦苦挣扎的人物形象。但他的痛苦并不是来自于无病呻吟的矫揉造作,而是一种真实且深刻的生命体验。

如此看来,韩信生命悲歌的内因便已然具备了。那么外因呢,将会是下一章的主要内容。在接下来的章节里,我也会重点分析(历史&剧中)刘邦的性格特征,以及其对邦信BE的影响~

评论(15)

热度(119)

  1. 共10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芳洲拾翠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