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刘邦】刘邦 x 韩信 君臣关系剧情图解 (12)一夺帅印 ☆ 兼从伪游→封侯论邦信虐/爱博弈

前文链接:

刘邦 x 韩信(一)三夺帅印

刘邦 x 韩信(二)劝进&群宴

刘邦 x 韩信(三)伪游云梦

刘邦 x 韩信(四)封淮阴侯

刘邦 x 韩信(五)筑坛拜将(上)

刘邦 x 韩信(六)筑坛拜将(中)

刘邦 x 韩信(七)筑坛拜将(下)

刘邦 x 韩信(八)汉中对&义释樊哙

刘邦 x 韩信(九)吉 · 凶(上)汉王赐婚

刘邦 x 韩信(十)吉 · 凶(下)斩将立威

刘邦 x 韩信(11)还定三秦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意到浓时怎忍舍,情到深处如何无怨尤?

为契合主题,稍稍改动了下纳兰词,两句合起来就是本章的重点了。

我承认做截图的时候,我那颗热衷狗血、八卦、虐恋的恶俗小心脏已经蠢蠢欲动了——这一章实在太符合我的口味了!

“一夺帅印”是刘邦与韩信君臣关系的第一个转折点:两人的蜜月期到此正式结束,相互的猜疑也是从此渐渐明朗。可以说,后来二人的相处模式无不以本章为“模板”,无论是暂时的和好还是永恒的矛盾,总也跳不出此种窠臼。

重看剧情,这一段真是似曾相识啊,待到心中梳理完毕,才恍然大悟——今时的“一夺帅印”不就是来日的“伪游云梦”预演吗?两处实在是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了,只是彼处矛盾已到了不得不爆发的时刻,恨到了顶点,爱亦到了巅峰。相较而言,此刻种种反倒有一丝酸涩的甘甜了。

邦信二人的感情,这时候就像一枚橄榄;嚼着嚼着,终成了满心满口的黄连o(╥﹏╥)o

因为一开始作专题的时候采用的是倒叙手法,先八了“伪游云梦”&“降王为侯”两章,当时很多话题没有展开来;现在这么多章过去了,邦信二人的形象也越来越丰满立体,很多地方也可以撒狗血发散了。所以谈完一夺帅印,我会联系这一段剧情讲一讲个人心目中历史&本剧,(刘邦称帝后,特别是伪游云梦后)邦信二人虐恋情深的感情博弈。PS:动图会比较多~

好了,闲话休絮,开八︿( ̄︶ ̄)︿



平定三秦后


汉王都栎阳(感觉字幕给错了......陽,央视版是正确的)


这一天刘邦和萧何微服私访:


汉王走在路上还在夸着自己的大将军呢<( ̄︶ ̄)>


看看谈到韩信时,刘邦那骄傲、不可思议的小表情,对于韩信才华的欣赏真是掩都掩饰不住~

何况人家刚立了大功,什么错儿都没犯,本来就该是君臣相得、甚至更进一步的蜜月嘛,然而......(* ̄rǒ ̄)

算了,还是先说剧情吧:


通过这段谈话,简略交待了后面的战况


接下来话锋一转,提到了民生:


看到这么多插标卖首的妇孺,正义感爆棚的刘邦当场就要发作,被一贯冷静理智的萧何拉出来了(*╹▽╹*)


其实当汉王的时候,刘邦不怎么爱摆架子的,君臣间相处也更自在~

不过彭城一别,此去经年,再见时一个是皇帝一个是丞相/相国,君臣名分已定,再也没有这般亲切的时刻了~

刘萧关系如是,邦信、邦良关系同样如是。

孤家寡人的天家寂寞,越到晚年,刘邦体会得越深,特别是韩信死后。


萧何提到了事情的本质:


人家就是要引出你汉王的这句话啦(o゜▽゜)o☆



这个时候的汉王真是从善如流:

其实呢,贴心的丞相早就帮主公想好了策略了<( ̄︶ ̄)↗


下面开始颁布法令了——

首先是新附的关中地区:


其次是原来的巴蜀故地:


讲到治军了:


这不就是当年“汉中对策”的翻版吗?所以韩信做错什么啦╭(╯^╰)╮明明什么都没错呀╮(﹀_﹀)╭

接下来是文治,具体到地方治理了:


韩信听得特别认真,边听边点头(马上就让你好看了╭(╯^╰)╮)


天下未定、秦政暴戾,现在施政自然是宜宽不宜严,不过基本上条条块块都涉及到了,这就足见汉方相较其他列土封疆的诸王更高瞻远瞩、顺应时代的一面~很贴合本剧主题曲里所唱的“得民心者的天下”嘛<( ̄ˇ ̄)/


来一张汉王&韩信,这时候的大将军一定很舒心吧,跟旧主项羽比起来,汉王真是深明大义、一点就通,两人在家国天下的这个大议题面前,绝对是知己啊~

八这一段不为别的,就是想给大家呈现还定三秦后的邦信关系:韩信不仅初立战功,于武功建策上也多有谋划,可以说和汉王的大政方针是不谋而合;刘邦对韩信也是欣赏的,言听计从亦不为过,两人之间在表面上是没有任何不愉快的事情发生的,这一点非常关键(* ̄rǒ ̄)

然而事情发生了变化

故人陈平的到来


让许多事情出现了转机,当然也包括(剧中的)邦信关系

PS:韩信和陈平都为楚国旧臣来附,但在剧中的关系相当淡漠,两人之间从未说过一句话,而且陈平日常多有针对韩信,韩信倒是没怎么在意陈平(⊙o⊙)…不过联系历史,倒也符合想象。淮阴侯列传里,韩信确实没有主动交往过陈平;而陈平作为刘邦近臣,难免要为主公出谋划策,多多少少、有意无意地会牵扯到位高权重的大将军(* ̄rǒ ̄)


汉王礼贤下士:


上来就要封官许爵


一出手就跟在项羽手下一样,还许诺今后的升迁之路,真的很大方了

其实陈平是刘邦很看重的谋臣,否则也不会让其“日侍左右”,对他也称得上特殊和恩宠,不过与韩信的登坛拜将比,真的......有点儿不够看的(✿◡‿◡)

由此可见,韩信在刘邦的生命中和感情世界里,占有何等特殊的位置o(╥﹏╥)o


既蒙君恩,陈平上来就献了一策:


终于到了今日的重点——夺取彭城

有五个关键词大家注意:

项羽伐齐彭城空虚举兵东进易若反掌天赐良机

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刘邦心思活络了(lll¬ω¬)

所以,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


刘邦就要回了虎符帅印……]((o_ _)'彡☆

事实上,第一次准确来说不该叫夺的,韩信看主公要就恭恭敬敬给了,他其实开始真的没有很在意这几块印玺,说到底不过就是物理上的几块石头罢了~


但汉王可不这么看啊(⊙ˍ⊙)


拿回虎符帅印,眼睛都直了——他看到的是赋予其上的无上权力(#`-_ゝ-)


呵呵╭(╯^╰)╮


说得好听(* ̄rǒ ̄)明为关心,实则拒阻,让人不舒服还说不出话来(  ̄ー ̄)

你跑去抄人家老家,反而担心项羽会更在意早就放弃的关中?

想要独占头功,怕手下功劳太大,被说得这么清新脱俗,当大家看不出你的小心思啊( ͡° ͜ʖ ͡°)


诶哟,快别提五十六万了好吧w(゚Д゚)w


其实那个时候的韩信,真的很乖巧┓( ´∀` )┏原谅我又用这个词了


先祝愿了汉王一路奏凯~其实韩信还是颇有技巧的,你肯定不能直接拂了主公面子啊,先捡吉祥话说嘛┓( ´∀` )┏

PS:注意这里刘邦本身转身要放托盘的,听到韩信的话就停住了,真的很介意他的反应了(* ̄rǒ ̄)


萧何感觉出来气氛不对


趁汉王背过身放托盘的间隙用手势提醒韩信要克制啊( _ _)ノ|


其实都不消他说,韩信也明白啊,看这小心翼翼的态度:


大将军啊,“能征惯战文韬武略”八个字出卖了你的小心思,知道吗┌( ´_ゝ` )┐


这八个字更刺激了汉王(°ー°〃)


一个眼神飞过来,一句冷哼,就问你怕不怕o((⊙﹏⊙))o.

在之后很长很长的岁月里,“能征惯战文韬武略”这八个字成为了刘邦对韩信永远也解不开的心结——人活着时,是拔不掉的背上刺、吐不出的在喉鲠;人死了后,是拂不去的朱砂痣、忘不了的白月光。


韩信了:一向待自己温和可亲的领导突然这么凶,能不怕嘛(。﹏。)

也很委屈:自己什么都没错,为什么汉王突然对自己态度180°大转弯呢(;′⌒`)


这是拜将以来第一次,刘邦这么凶地瞪他的大将军吧?难怪韩信会有一种明显被伤到了的感情,以后习惯就好了,甚至还能怼回去

其实,韩信对于刘邦/汉王/陛下一直是敬畏的,三个身份虽都归位一体,但细究起来并不完全一样:从时间上,开始时对于刘邦这个人,韩信是敬为主,敬的是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礼贤下士以及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慢慢的,作为“刘邦”个人的身份退却,作为“主公”的汉王/陛下愈来愈凸显,韩信由既敬且畏逐渐转为既畏且敬,并且越到后来“敬”的成分越少,最后恐怕只剩下对皇权和帝王心术的畏怖和厌恶了......当然这个过程中,“刘邦”与“汉王”的身份是时常重合难以厘清的,而“刘邦”与“皇帝”的身份则是越来越撕裂、南辕北辙的。


怎么办呢?求助求助最亲近的丞相吧╮(╯_╰)╭


萧何os:别看我呀,我也正纳闷儿呢(⊙﹏⊙)


不过纳闷儿归纳闷儿,还是要尽到作为丞相的规劝之责:


萧何不愧是刘邦的青梅竹马,真了解自己这位主公的脾性┓( ´∀` )┏

这话纯是一片诚心啊,事后回看人家说得没一点儿错~


不过在汉王听来就很扎耳了(* ̄rǒ ̄)


结果真“再”犯了.....((/- -)/

至于“那点过失”,你说那点就那点吧,反正鸿门宴上吓得连腿肚子都打哆嗦的可不是别人哦(ˉ▽ ̄~)


汉王内心os:这俩人怎么那么烦,我的子房小可爱在哪里(눈_눈)


汉王啊,为你还定三秦的韩信就在你身边,为你治理关中的萧何也在你左右,结果你当着人家的面儿表示远在千里之外的人才是自己最需要的.......exm(°ー°〃)


萧、韩除了面面相觑还能说啥呢┓( ´∀` )┏君王多是负心人啊╭(╯^╰)╮


从这个时候开始,汉王的情商就直接俯冲马里亚纳海沟去了~

三杰一个不在身边,情商早就丢了,彭城之败想来也是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了~

话又说回来,刘邦对张良的感情真的是韩信一辈子奢求而不可得的梦想啊,也许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吧......

邦信君臣关系系列,我第一篇做的就是三夺帅印。从“一夺”到“三夺”期间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时过境迁也好,物是人非也罢,很多感情待到彼时都已经变味儿了,下面试比较一二这两次罢夺兵权时,邦信君臣二人的反应吧:


第一次,汉王是大大方方要的,韩信也是双手捧上恭敬奉还的,那个时候至少韩信仍是全身心地依恋、信赖自己的主公的——不就是印玺嘛?汉王赐予的汉王收回便是,韩信要的、重视的无非是建功立业和报效恩主的机会啊~


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汉王根本没有经过正当程序,就直接将印玺夺了来,韩信眼睁睁地看着明知反抗无用却心有不甘——两人间多年来的摩擦、冰冷残酷的现实足以告诉韩信,君王嘴上的恩宠和承诺都是虚的,他若真信任臣下,放权才是实实在在的~此时项羽已灭,收取兵权意味着什么韩信自然明白,而一次又一次以这种绝不光明正大的方式夺兵夺印,不正说明了主公并不信任自己吗?

在最开始的时候,韩信真没那么看重这两块石头,其实后来他也不是真的多么在乎这几样东西,而是因为长期以来汉王的所作所为让他产生了极大的不安全感。他渴望得到刘邦的信任——针对这一点,君王的承诺怎比得上握在手中的权力更实在呢?

说到底,韩信此时对虎符帅印的“在乎”,不过是一次又一次被刘邦夺权后,对主公感情的退而求其次罢了(ノへ ̄、)



第一次交出兵权后,韩信的笑是温和的、谨慎的、敬畏的、毫无戒备的,还带着些许期待的。在此之前,汉王对于他无不言听计从,礼遇有加,所以他自然对(至少)能够随军出征抱有很高的期望,他认为汉王至少会给予他这个机会的......

当然结果大家都知道,而且就是从这里开始,邦信二人的矛盾逐渐走向明朗化,刘邦对韩信是早有戒心,而韩信对刘邦也不可能再回到之前那样信任和依靠的感情了。


第三次被袭夺符印后,韩信也笑了,但这笑是冰冷的、讥诮的、了然却又不甘的、无望却又桀骜的、预料之中却仍有些许失望与伤情的。五年的合作、摩擦与较量,韩信足以看透汉王的为人——他对权力的态度,他对自己的猜疑......韩信不会不懂。

当韩信不再对没有可能的事情做无谓的尝试的时候,其实换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他对于作为主公的刘邦,在某些层面彻底死心了的时刻。当然,那个时候他对于作为个人的刘邦,仍然还有很深的感情;对于主公也仍然是感激与效忠>其他。

可有些事情发生了,就再也没有转圜的余地,随风而逝的种种过往,对于两人其实都是一种无可挽回的遗憾......



到这里呢,一夺帅印就算八完了,很短很短,短到甚至来不及回味和思索,怎么就疾风骤雨式的给邦信蜜月匆匆画上了句号?

但其实邦信之间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表面看来毫无缘由地由喜转怒,毫无征兆地由怒转喜,匆匆到来的人宛如从天而降,匆匆离去的人又来不及道别,最终将满腔的心事和幽怨酿成了岁月的苦酒......

我们作为观众和后来者,站在上帝视角或旁观角度,自然能或多或少地看清爱恨间如此瞬间的遽变,并非毫无缘由和征兆的;但是作为当事人的他们,身处此山不辨峰岭,感受到的只是“水火中煎熬”(韩信语)。这样的感情发展到了极致,终于无路可走也无路可退,那就是爆发的时刻~

其实今日只不过是“伪游云梦”和“钟室之祸”的预演罢了。

钟室之祸还早,伪游云梦呢我是已经八过了。

下面我会将相关的三幕戏再次用gif简单的呈现出来,一则与此处“一夺帅印”做观照;二来用以分析(剧中渴望呈现出的史向)刘邦-韩信这对君臣关系发展到最后的感情博弈与虐恋本质(其实就是撒狗血)


---------------狗血分割线--------------


☆首先是伪游云梦,点这里倒数第二幕

游云梦』的一个“伪”字,道尽了皇帝出游(行为)的虚假,他的目的就是直取韩信。故而在这幕戏中,刘邦其他时候或多或少有演戏的成分,唯独对韩信是非常非常真实的:


在刘邦看到韩信提着钟离眜的首级只身赴会的时候,他已经知道韩信没有反了;

在刘邦听到韩信据实以告毫无保留的时候,他也明白韩信对自己的一片忠心了;

但他毫不犹豫地当众将其擒拿,让手下粗暴地撕扯着自己的楚王,任这位为汉室立下不朽功勋的大将军在地上滚打,没有一丝一毫的怜悯。

这是刘邦长期以来对韩信内心深处积压的忌惮、仇恨、忍耐等一系列负面情绪总爆发。后者的文韬武略、强势独立、捉摸不透、桀骜不驯,曾经的不听宣调,现在的心怀不满......都让刘邦忍无可忍。

韩信此刻在皇帝心目中就是威胁他性命和统治的最大危险,试问面对“敌人”,谁又会手软呢?



所以,在刘邦终于等到机会可以制住韩信的时候,所谓的道德合法性、政治影响力、程序正义论......这些对于统治者而言非常重要的东西,他在这一刻,都可以不管不顾,就为了一个目标——擒拿韩信。

因为在刘邦的心目中,一个不受控制的韩信,哪怕他仍然对自己忠心耿耿,却是这个初生王朝最无法预测的变量和直接可怕的威胁。


当这一天来临,韩信终于被他牢牢控制在股掌之中的时候,他积压已久的不满和怨恨,都化作了无边的戾气,向韩信发泄出来。

这个时候,他的笑冷如冰,他的怒热似火,无论是冰是火,这些情绪都是绝对真实的——因为他终于有机会,可以一吐胸臆了。

之前,刘邦有求于韩信,无法肆意表达自己的不满;之后韩信受制于刘邦,也没有必要落井下石。只有这一刻,刘邦可以放纵地、公开地羞辱、折磨这位自己曾经一手捧起来的大将军——即使不是出于报复的快感,但也没有丁点儿的仁慈和伪装。



韩信跪在地上,对着君王,近乎于绝望地说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天下已定,我韩信该亡!我是咎由自取。”深深一拜,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去的时候,满座之人,几乎无不动容(除了主谋陈平o(╯□╰)o)。

但是刘邦没有丝毫的怜悯,韩信的委屈、幽怨、哭诉打动不了他,哪怕他知道韩信绝无反心,也根本没想过要伤害自己。可韩信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威胁,让高祖担惊受怕的日日夜夜就是一种罪过。

当众受辱又如何?激不起刘邦丝毫的同情心;

与君长诀又怎样?你命由我不由天。

这一刻刘邦对韩信的感情无比真实,没有任何转圜的余地。他游云梦或许是“假”,约会各路诸侯或许是“假”,说自己畅快无比或许是“假”,欲与众人一醉方休或许是“假”;唯有对韩信的,的的确确,没有一丝伪装。

而且他做这一切的时候,是无比理智和冷静的;在未来的岁月里,也不曾后悔和愧疚——面对韩信的时候不会;等韩信到了另一个世界,自己在最温柔的夜里想起他时,也没有认为自己在这件事情上有任何的过错。

再让他选择一万次,他还是会毫不犹豫地伪游云梦、诱擒韩信。

因为面对一个活生生的韩信,刘邦真的恨啊~


☆接下来是狱中探视,点这里最后一幕

一夺帅印时,邦信二人正是蜜月期,韩信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刘邦却突然对他展现出自己冷酷、猜忌的一面;

逮捕下狱后,韩信的罪名已经坐实,窝藏钟离眜的过往无可挽回,刘邦反而对他无比的怜惜、耐心和爱重。

这两件事情看似不同,却有着本质的相像:在客观环境下,决定邦信关系的主要/核心条件未改变&消失,但作为主公的刘邦却骤然转变态度。当然,前者是由喜转怒,后者则是由恨转怜。


如果说有什么些微的改变的话,那就是已被生擒的韩信,在狱中三天不吃不喝,一心求死。但他这么做,糟蹋的是自己,对于与刘邦的君臣关系,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事实上《汉刘邦》的主创们,让韩信在钟室之祸前,就“死”过一次了。

凡“”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肉体的消亡,直观上的生命逝去;另一种则是精神与灵魂的万念俱灰,了无生意。

此时站在刘邦面前的,就是一个“死了的”韩信。

他不需要再做什么,只是任其发展,过不了多久,韩信就会连肉体也一起消亡;如不解恨,大可稍稍用力,再加以些微的刺激,那韩信会死得更惨;如怕落下杀戮功臣的恶名,要堵天下悠悠众口,此刻的韩信毫无还手之力,直接让人逼迫喂食,让他苟延残喘也完全可以......

但是,诚然——面对“活着的”韩信高祖无法有一丝一毫的同情;但“死了的”韩信却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刘邦的怜惜。还记得“淮阴侯谋反关中”以身就戮后,回京的高祖面对死亡的韩信是什么反应吗?“且喜且之”。

在他确定危机已经解除,自己绝对安全之后,面对“死了的”韩信,他才会回忆起“活着的”韩信的种种好处——他的不是“死了的”韩信,而是已经死了的“活着的”韩信


所以这个时候的刘邦,难得(不仅对韩信,对他手下的臣子都没有过)的耐心和谨慎,苦口婆心地劝着,希望韩信进食,渴望挽回那个“活着的”韩信。

狱中无人,近侍全都被支开了;韩信一心向死,甚至连看都不愿意看高祖一眼,此刻的刘邦面对的就是最真实的自己——他这个时候对韩信的怜惜和三日前对韩信的仇恨是一样真切、实在的。

看过剧的都能感受到此处刘邦的温柔和小心:

他的姿态很低很低,带着几分无奈和心疼,近似于哀求,这是在刘邦称帝后几乎没有过的(或者可以去掉“几乎”二字);

但语气却像是哄宠妃和爱子,这恰恰昭示了高祖在二人关系中的高高在上绝对主导地位——韩信哪里是“戚夫人”和“如意”,他现在连作为“爱卿”的臣子资格都没有,只是一个随时可能丢了性命的阶下囚罢了~


但就是在面对这个对自己毫无威胁,也毫无用处的“活死人”时,刘邦连一句重话都舍不得说:

韩信不愿意看到自己,刘邦就亦步亦趋跟在他身后也不强求;

韩信直言陛下变了,刘邦不再气恼只让他再信一次自己;

韩信不在乎史书评价,刘邦甚至许愿画饼,哪怕他只是为了自己也要活下去。

说来可笑,刘邦可以对“活着的”韩信大加折辱,毫不手软;却无法忍受“死了的”韩信作贱自己。

长期以来,刘邦面对韩信的忌惮和猜疑,压抑了他内心深处对韩信的另一面感情——爱敬和怜惜。在要真正失去对方的瞬间,这些正面的、柔软的感情爆发了出来。当然,前提是在自己绝对安全、韩信绝对没有能力也没有心力“反抗”自己的时刻,它们才会显现出来。


针对三天前的所作所为,刘邦从来就没有认为自己错了,更不会有丝毫的愧疚,否则他根本不会这样出现在韩信面前。

韩信自然没有办法面对自己的这位“主公”,因为他的出现时刻提醒着在现实、权力和感情的战场上输光了所有、一败涂地的自己;但刘邦没有这样的心理负担和障碍,他是以胜利者的身份出现在韩信面前的。

当然,刘邦的本意并不是来炫耀的,他只是心疼这位“大将军”,想要把他救回来而已。

事实上作为同样自尊自爱的人,刘邦是懂得他的这位臣子的。一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劝其珍重自己以待来日的话语还是说动了韩信,但是他回头的瞬间同样看到了双手捧着壶浆的皇帝——别管高祖此刻是多么的真诚,都是韩信没有办法忍受的。

如果韩信就此低头进食,在他自己看来就等于在刘邦面前的再次受辱。

他已经被刘邦剥夺得几乎一无所有了,只有自己孑然一身,如果连这身体都不属于自己,那对于一个士人而言,真比杀了他还痛苦。


当然,韩信的强自强硬已经没有任何底气和力气,最终他最不愿意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在刘邦跟前晕死了过去。

这个时候高祖慌了、怕了——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真的有可能永远失去韩信。这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韩信面前显露自己的恐惧,然而对方看不见也不可能体会到;几声“将军”唤得也无比深情(比登坛拜将时还要真切些),但韩信也不可能听到了。


《汉刘邦》的主创么们很残忍也很仁慈,在一部以尊重正史近乎于原教旨的历史剧中,添加了这样一笔想象:

让刘邦给予了韩信两次生命——一次是在韩信一文不名时筑坛拜将成其功业;再一次就是这里,亲手将其推向深渊再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让韩信了两次——一次是这里,再一次就是钟室;

也让刘邦失去了韩信两次——这一次是近乎失去;下一次就是天人永诀。

那么,刘邦已经体会过失去韩信的滋味了,他当然明白自己对韩信的感情。再次面对“活着的”韩信——这个被他苦苦挽留、费尽心思救回来的大将军——一如他用尽心机、使尽手段控制住的“叛臣”韩信时,他会有改变吗?

答案是否定的。


最后,来看看殿上封侯一幕,点这里后半部分

当韩信,这个被刘邦因为感情从死亡边缘苦苦拉回来的人,再次生机勃勃地出现在高祖面前时:


“活着的”韩信,他旺盛的生命力,以及与之一同复活的才华和个性,都在刺激着刘邦:


他看阶下人的眼神,已经没有了日前狱中,哪怕是一丝的怜惜,取而代之的是想要全方位的征服对方。

其实高祖此时已经控制了韩信的身,但是他觉得不够,他还希望对方的心、灵魂、思想、全部的全部都归属于自己。可他忘了,作为一个活人,哪怕是臣子是奴隶是囚犯,都会有自己的思想,都会有自己固有的“疆域”,一个人是不可能完完全全属于另一个人的:


其实韩信这个时候的“强硬”,除了证明自己尚还是个“活人”,有着自己独立的意志之外,伤害不了刘邦分毫;而且刘邦作为君主大可以不去多此一举,对他不理不睬,直接发号施令,韩信即使不乐意也无奈何。

可他偏要多此一举,去让“活着的”韩信做一个“死”人才会做的事情,结果自然是大失所望。


个性昭示着韩信确确实实“活着”,刘邦可以爱这个“活着的”韩信,但绝对不会对他产生丝毫的怜惜,更可能的是像上图那样,又回到了伪游云梦时看这位“罪臣”的苛刻、不满和恨意。


---------------狗血分割线--------------


据史书记载:

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短短几十个字,历来人们各有看法和评述,莫衷一是。即使2000多年后,人性解放的今天仍然有很多人无法看懂、看透其中的各般滋味。“有幸”看了很多针对此处指责韩信的言论:

1.刘邦已经对他够好了,可惜他不知感恩,实是该杀;

2.高祖已经原谅他一次了,甚至还赦罪封侯,为何他还不满意?

3.居然对君主“日夜怨望,居常鞅鞅”,如此不臣,死也活该。

......

各人看法不同本是正常;只看字面意思的人,读不懂天理人心也不强求;或者读懂了却不同情更是自由,这里我只谈《汉刘邦》据此,为观众在这一段中呈现的晚期邦信间完整君臣关系


历史剧圈公认的我国历史正剧中,非常尊重历史的作品有山东版《孔子》《东周列国·春秋篇》《汉刘邦》《贞观之治》,如果放宽标准再加上名著的话,那就同样还有尊重原著的央视《三国演义》。按大众评价来看,这几部剧的优缺点都是非常明显的。

批评声认为:这些剧缺乏深度、照本宣科、不符合当下审美、主创人员懒惰、表情夸张,甚至还有斥之为新闻联播的指责,究竟这些作品是否“当得起”这些评价,大家见仁见智;

但是它们的优点同样很明显:那就是人文情思浓厚,人物感情细腻,“在史实的文意射程范围之内”做合理的解读和演绎,将史书中未曾明示的感情和细节通过表演为大家呈现出来。


说回主题,后期刘邦-韩信的君臣关系,史书中就上面两段话,表面看来刘邦对于韩信还算优待和宽容,是韩信自己想不通、不知足。如果真的这么演绎的话,那这部作品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底蕴就可以直接弃之如敝屣了~

我很欣赏《汉刘邦》的一点就是,在此处它展现了君臣间爱恨交加的复杂感情:

表面上,刘邦对韩信颇为礼遇、君臣间也足够客气;但事实上,却是皇帝对臣子由身到心再到灵魂的全方位剥夺、践踏和凌辱。

事实上,刘邦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他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作为通达人心者,他也懂得人与人需要保持正常的交往距离。

就拿他的妻子吕后为例吧。吕雉对他当然很重要,但剧中两人到中后期已经没有任何爱情可言,刘邦对她所求不过政治上的忠诚度而已——以现在的话说就是标准的“政治夫妻”。他知道吕雉私养情人审食其,但只要别闹得满城风雨无所谓;他也知道吕雉在政治上不可能背叛他,那即是再厌恶该用还用。如果他对韩信也像吕后一般,那君臣二人绝对能HE。

再看看三杰中的另外两杰张良和萧何。剧中刘邦对于张良是爱重有加事之如师长,对于萧何虽然后期忌惮于他的民望但也仍将其作为自己的丞相看待。他明白也理解两人的私心,即使不悦最后也都接受了。虽然皇权有意无意间会侵凌臣下正常的人格和人性,但刘邦对于他们也都可以做到保持一定的人际交往距离。

至于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但唯有对韩信,刘邦有着非常非常强烈的“占有欲”,甚至已经跨越了正常人际交往界限,超出了一般君王对臣下的所求。要论政治忠诚度,从垓下到陈地,足以说明韩信的忠;要论私人感情,当日作为齐王,坐拥30万大军,天下莫不侧目时,韩信仍不忍背主自立,也足以说明他对刘邦的情义。如果说忌惮韩信对王朝的威胁,那伪游云梦之后,他已完全在自己的股掌之间;如果说舍不得韩信去死,那他最后也活了过来,就游荡在皇帝的阴翳之下。做到这一步,身体、生命、才华、热血,能给的都已经给了主公,但刘邦仍然觉得不够。

我其实有想过刘邦对韩信在这个阶段是一种怎样的感情,最后想到了两个字:禁脔。大家不要误会,不是现在霸总小说里那个恶俗的“禁脔”,而是取历史上它本来的意思:比喻某种珍美的、仅独自享有不容别人染指东西

韩信国士无双,略不世出,自然是“珍美”的;

伪游云梦掠回京都,近似于软禁在自己身边,岂不就是“独自享有”?

在后来很多次交谈中,高祖甚至无法忍受韩信些许的自我意识,这个“不容别人染指”甚至包含了韩信自己;

至于“东西”嘛,予取予求即可,根本不需要培养感情。如果说早期的汉王对大将军还是登坛拜将、解衣推食,以国士待之的话;那么称帝后刘邦对于韩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永无餍足的掠夺了,甚至连选择死亡的权利都不给予他。

但韩信说到底究竟是个人,而不是东西,这一点刘邦非常非常明白。一方面他把韩信当做自己的私有物,会在听到其死讯时崩溃:“为什么要背叛寡人”;另一方面在与戚夫人私下谈心时,他也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做法真的会把一个人给逼反、逼疯。

可刘邦对韩信的忌惮与猜疑,是真实存在的;韩信所带来的威胁也是确确实实的。这一切让高祖毫不留情地一次又一次地打压、折磨、冷遇着这位自己亲封淮阴侯;又因为在此过程中,韩信那些只不过是保护自己的应激反应、显示自己存在的独立人格而更加猜忌和痛恨他。

最后的岁月里,身为皇帝的刘邦,对活着的韩信的恨,是炽烈而尖锐的,这一点毫无疑问。

那么爱呢?无疑刘邦对韩信仍然有着很深的感情的,但是只要韩信活着一日,这样的“爱”在他面前就不会有任何怜惜的空间。

更不幸的是,在这里,“爱”成了“恨”的催化剂。因为重视韩信,刘邦对他只会更加苛刻,发展到后来甚至一句话、一个姿态的不合心都无法容忍的地步。

当然,刘邦绝不会在肉体上虐待自己的这位“君侯”,他们后来可以在宫中散步,而不行君臣大礼;也可以君降臣府,臣子只便装来迎。但是作为上位者的刘邦,此时已称帝数年,早已习惯了“出一言而盈廷称圣,发一令而四海讴歌”,他不需要怎样,便可在精神上煎熬、折磨着臣子。

到最后,爱以恨的名义在韩信的精神世界里攻城略地、风卷云残;恨也以爱的名义,以时光为薪、岁月作刀,焚烧与凌迟着韩信的感情和心灵。它们最终共同完成了对韩信生命的全方位绞杀。

很可悲,高祖对尚在人世的淮阴侯,有着复杂而深刻的感情,唯独缺乏最关键的一点:对他人格的尊重。

而韩信呢?就像刘邦不是施虐狂一样,韩信也不是受虐狂。他不是没有试过君臣和解,他甚至到最后已经不奢求君主对他如子房一般的“眷恋”,但是最后他发现自己连做一个普通臣子的“资格”都没有,甚至保有自我都成为了一种过错,这个世界上早已没有他可走的路了。

生命最后阶段的韩信,他所能感受到的只不过是身为皇帝的刘邦的刻薄寡恩、忽冷忽热、天意难测、冷漠无情、背弃旧约......罢了。表面上的客气与尊重毫无温度。他作为一个单纯的承受着,连生存的空间都在不断遭受着蚕食,已经没有力气也没有资格,当然更没有心思再去敬重、爱戴这位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人了。


《汉刘邦》这部剧是我看过的同类题材中,相对而言展现这段情节最为贴合正史记载,且自然含蓄,符合人情与逻辑又不乏人本关怀的。或许曾淑勤的传说,最适合剧中对邦-信君臣关系的诠释:

说我悠悠的路,风声水影千百种

昨日喧嚣的繁花,低了头也是传说

同行的人先走,后来的人揣测

惟一确定的说法

我来过

不说悲,不说愁

一生故事独自守

而细微心事处,在岁月里淹没

不辨情,不辨忧

往事累累沉不动

而柔情曲折处,有心的人会懂

设想如果所有人只是草草看过青史上的表面文章,岂不是辜负了太史公的心血与文字?这世上又会少了多少吸引人的故事和感情呢?


这一章实在太长了,后面的彭城之战就不贴了,留待下章吧~

似乎洒狗血洒得有点多,我在此强调一下,这里主要是从感情角度出发啊,难免会有失偏颇,大家姑且一看,碍眼之处多多担待~

评论(10)

热度(110)

  1. 共4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芳洲拾翠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