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刘邦】刘邦 x 韩信 君臣关系剧情图解(14)君将和/赴荥阳(又名:两徘徊)

前文链接:

刘邦 x 韩信(一)三夺帅印

刘邦 x 韩信(二)劝进&群宴

刘邦 x 韩信(三)伪游云梦

刘邦 x 韩信(四)封淮阴侯

刘邦 x 韩信(五)筑坛拜将(上)

刘邦 x 韩信(六)筑坛拜将(中)

刘邦 x 韩信(七)筑坛拜将(下)

刘邦 x 韩信(八)汉中对&义释樊哙

刘邦 x 韩信(九)吉 · 凶(上)汉王赐婚

刘邦 x 韩信(十)吉 · 凶(下)斩将立威

刘邦 x 韩信(11)还定三秦

刘邦 x 韩信(12)一夺帅印☆兼论虐/爱博弈

刘邦 x 韩信(13)下邑对策☆兼论囚徒困境



在面对爱之前,须先面对道德,否则会很痛苦。

                                           ——加缪手记 · 第二卷 · 第六本

先道个歉:我食言了。本来承诺这一章要八韩信与钟离眜二三事的,后来发现这一章内容太多,信息量过大,只好将这段留待下章了。总之,肯定会在二夺帅印前将这二人纠缠不清、情义两乖的狗血往事给梳理出来的┓( ´∀` )┏


说回本章,其实故事并不复杂,但很曲折也很难言说。因为邦信二人的关系有90%以上都隐藏在那未曾明示的话语里。感情嘛,含而未露之时才是最美的;一旦说出来不但意境全无,更恐失其本意了。但既然是做图解,总要“知难而进”,试着说出一二点自己的理解——当然,二人的动机、目的、内心、感情都非常复杂,我能看到的不过是一隅之地。也算是摆出一种不成熟的观点来与大家交流。

总之,人的心理活动——果然比波澜壮阔的史诗还要包罗万象,比润物无声的春雨还要悠远绵长,比精深奥妙的佛理还要费心思量啊~

闲话休絮,开八:



故事一开始,栎阳来人了:


是丞相派人来送信的~

然而我们的汉王一方面急得“团团转”,另一方面却欲言又止 (..•˘_˘•..)


终于,他站定了身,一脸凶恶严肃地问:


看这眼神嘴角,好怕怕( ´◔ ‸◔`)萧何哪里得罪汉王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真的想问丞相,信使就在跟前,直问便是,何必在那里犹豫彷徨半天呢(//▽//)


信使把丞相好一顿夸啊(*^▽^*)


汉王丝毫不领情,还冷哼了一声......


感觉刘邦还没完全从刚才的情绪里抽出身来,也影响了对萧何/信使的不满~


汉王真的好冷啊......


这姿态倨傲严厉,哪像看到大本营来信儿的样子?简直是在跟人冷战嘛 (/゚Д゚)/ 


听到说丞相擅自修改了律令,刘邦才回过神来~

嗯,总算没因为“赌气”忘记了事情的关键,不过更有可能是由于心情不佳更在意这些“关键”了┓( ´∀` )┏


子房感到了气氛的凝滞,主动将手书呈予汉王:

结果刘邦直接抓狂了W( ̄_ ̄)W是真 · 抓狂o(╯□╰)o


信使素质还不错,适时地补充了萧何僭越的原因,汉王也冷静了下来,虽然依旧是愁眉苦脸的......

现在这个情况,谁撞在枪口上都好不了。因为开始那未问出的半截话,汉王的心情本身就很糟糕了,萧何的这封书信不过是火上浇油罢了~

- 那欲言又止、让汉王急得来回踱步的话语是什么?

- 大家不觉得这次栎阳来信,少了什么关键点吗?咳咳(๑•ั็ω•็ั๑)

别看白天的刘邦暂时“冷静”了下来,人家其实并不放心——

夜灯下,独自一人的汉王仍在反复观看萧何帛书:


越看越来气,直接弃置于地而不顾,继续起身来回踱步了(¬_¬)

绕着屋子“转圈圈”期间真的没再管那方帛书啊~

直到余光瞥见了躺在地上的信......


亲自拾起来,拿在手中,向隅而立许久(•ิ_•ิ)

这思绪啊,一半儿牵在了书信和萧丞相身上;另一半恐怕早就飞到书信背后的栎阳城——那个“没音讯”的人的身上去了吧 ╮(๑•́ ₃•̀๑)╭

待到心中酝酿成熟,转身叫道:


特别强调了“丞相”二字 (๑´ڡ`๑) 

嘿嘿,这有字的帛书嘛自然是给丞相的;无字的消息却是传达给....... 天机不可泄露(๑´ڡ`๑) 

模拟汉王内心os:某人,别以为本王治不了你了!看我略施小计让你也急得陪我一起“转圈圈”╭(╯^╰)╮


来来来,用gif展现一下此时的汉王:


面对帛书的时候,确实是反复看了好几遍,越看越气,越看越不能忍 <(`^′)>

但是扔了帛书之后,在屋里徘徊踱步,却又像是在思量着其他事情 ( ∙̆ .̯ ∙̆ )

可以明显感觉出扔帛书/,汉王情绪的不同~


余光扫到帛书,拾起来—拿到手中—向隅而立,这一系列动作,明显感觉到汉王的思绪已经由此一方信简,飘向更远的地方去了。

此刻帛书在手的感情也迥然不同于之前在灯下观看帛书时的气恼了~

此刻的刘邦,既是在想着书信/萧何,又不仅仅只在想着他们;这方帛书既是他心之所系,又化为工具来“敲打”他未曾言明的那个人(•‾̑⌣‾̑•)✧˖°

怎么感觉在汉王的思绪里,丞相和将军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呢o(╯□╰)o

镜头一转,来到栎阳......


果然,傲娇的大将军在私底下打听汉王对自己的反应了( ͡° ͜ʖ ͡°) 

这表情真是.......逐渐真诚.jpg


信使......


这个笑,配上“特意......问候”+“只字未提”,感觉怎么有点儿故意的意思இwஇ

其实,汉王通过这种方式也在传达着对将军的“问候”呢(ღ˘⌣˘ღ)


韩信默然了......


又开始标志性的(遇到难题)捋胡(思索)状态~

顺便说一句,韩信这个动作几乎全都是因为汉王而作的,可见刘邦就是他此生最大的难题(・_-。 ) 


不得不说,汉王到底是通达人心的“情场”老手,这不将军也开始了┓( ´∀` )┏


转了两圈,突然发现身旁有个“电灯泡”゜(´;ω;`) 。

内心os:我要保持作为大将军冷静淡定的光辉形象 (ง •̀_•́)ง 

所以~


将人斥退之后,自己继续......


嗯,怎么回事儿,远在荥阳的汉王也在陪着韩信愁得团团转呢~

看来刚刚是白夸了。汉王这招典型的伤“敌”八百,自损一千啊:韩信没得到想要的结果,自然不舒服;你汉王就算能用同样的方法刺激人家,但问题还是没解决啊,这不比对方更加难受、难耐和难熬嘛┓( ´∀` )┏

所以,傲娇何必难为傲娇呢╭(╯^╰)╮


忽然——


汉王激动得连pose都顾不上摆了 ( ﹁ ﹁ )


结果......


这一次,汉王连看都懒得看一眼了......(`◕‸◕´+)

呵呵,人家大将军不吃你“旁敲侧击”那一套你能奈何┓( ´∀` )┏


继续转啊转啊~


转到两只“大灯泡”陈平和张良都无语了(¬д¬。)

怎么感觉汉王这边反而更难耐呢?毕竟将军在人前还能忍,汉王已经到了即使是公开场合也忍不了的地步了 ʅ(´◔౪◔)ʃ


同样用几张gif展现一下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


听到汉王未曾提及自己——连只言片语都没有时,韩信的失落是显而易见的,甚至还有一瞬间的失魂落魄( ´•︵•` )其实从这个角度讲,汉王还是成功地“报复”了一把大将军的( ̄~ ̄;)


斥退信差,独自一人时的韩信,能感受到他的心煎和焦虑,也能感受到他的隐忍和忧思

可是,毕竟是汉王毫无理由地夺印在前,稀里糊涂地败绩于后。自己无论是作为臣子还是个人,无论是出于今后发号施令的需要,还是自我尊严的满足,抑或是对主公/刘邦的感情要求,韩信都不可能——事实上也不允许他先去低这个头。否则今后在这君将二人的关系中,对方只会更加得寸进尺,自己在汉方就无法立足了~

所以,韩信也只能暗自品尝着相思的苦果啦(◡‿◡✿) 

还好——


有远在荥阳的汉王陪他,所以其实韩信并不孤独( ◔ ڼ ◔ )

尼采曾阐述过一个观点:“——从手段而言,是两性的战斗。”事实上又何止“爱情”与“两性”呢?世上所有的感情,不都是距离很近的两个人相互博弈的过程吗?大家想想自己身边的亲情和友情,是不是此消彼长的一种现实与感情的博弈咳咳o(╯□╰)o

这个过程绝大多数时候是相当痛苦的:它比的是智慧,拼的是心血,耗的是耐力......足以让一切最初的梦幻、柔软与美好质变——或是破茧成蝶,或是秋风画扇。然而,没有经历过矛盾与挫折的感情,不能称之为完整的感情;而经历过世事打磨的感情,或许不再那么完美无瑕,如梦似幻,但确实也更加坚韧与契合~

譬如刘邦和韩信......


标题中的“两徘徊”,就是取自于这一幕。因为实在是再没有更好的词来描摹汉王与大将军此时的心理与心态了┓( ´∀` )┏

既含蓄蕴藉,又贴切自然,这就是人类的感情,真说出来反而没意思了~

两人间时空的隔阂,暗自的较量,非但没有拉远这对君臣的距离,反而让他们更加心心相印、势均力敌起来。

平等亲近而又针锋相对,这就是刘邦与韩信在君臣(尊卑分明)这个大框架下永恒的主旋律~

汉王都没有意识到,韩信之所以“敢”如此,除了其个人的性格与素养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这个主公给予了对方这样的“机会”(犯错)和“权力”(纵容)呀~他在感情上已经不把对方当做单纯的臣子来看待了,所以也不要怪人家“得寸进尺”了,事实上韩信一直以来在主公面前还是很谨慎的╭(╯^╰)╮

此时的二人用两句诗形容最贴切:此情无计可消除,相望相思不相见~

反正因为汉王的难忍难耐,两大“电灯泡”出门就议论开了(* ̄rǒ ̄)


子房毕竟是后来才到的,对事情的过程不甚清楚,之前也只是听汉王一人说,难免有所偏颇;故此就需要另一种声音了——


陈平用来充当“另一种声音”最为合适不过:


言简意赅,擅抓重点(我感觉自己中了一箭o(╯□╰)o)


陈平之所以能为顶级谋士,不仅在于他的智慧才华之类的理性思维能力,更在于他感性上通达人心的本事确实鲜有人能比(否则也不可能设计出伪游云梦之计了(⊙o⊙)…)

这段话可以说是一语道破了为什么汉王明知道自己做得不对,让大将军受了委屈仍然死犟着不肯低头的主要原因了~往往人们对自己犯的小过反而更容易低头道歉,但对于大错却羞于承认起来——特别是面对自己一心想要超越的对手/直接伤害了利益的对象/感情上亲近的人来说,就更加难以启齿了。

这就是人之常情啊~


呃.....总之就是郎有情妾有意,但是因为都太傲娇,反正僵这儿了呗┓( ´∀` )┏

陈平内心os:刘邦、韩信这俩人,总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PS:这剧里从楚营出来的人评价韩信都离不开“傲”“清高”等语,真不知道当年那个小小的执戟郎怎么能给他们那么强烈而深刻的心理阴影o(╯□╰)o


张良默默听完:


不愧是汉王的小可爱啊,难怪主公偏疼子房呢~

同样是近臣谋士,陈平早就知道汉王和韩信的矛盾&难堪了,但是主公不说也就全当没看见,事不关己的态度很明显;可张良呢,忧主公之忧,想主公之想,发现问题就主动、默默地解决于无形......除了君臣之外,感情上的亲疏也很易见了吧。

不过呢,看了下文大家就会发现,这种事情确实让张良做最合适,陈平在汉王心目中的分量终究还是“够不上”啊(虽然也很重要)。这又说回了前面的话题,两人间的感情终究是一场“战争”,给予彼此的空间与舒适度都是互相的~

这一日,张良在汉王面前献计:


与上一章韩信对于荥阳地利的分析不谋而合~

汉王也是连连点头称是


然后,又旁敲侧击......


说的都是军事方面的问题,却偏偏漏过那个人╭(╯^╰)╮


汉王......


自然被勾起了一阵愁绪~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啦( ͡° ͜ʖ ͡°) 


多亏陈平“适时”出现



坐定之后,进入预定环节:


不消说,这就是前日两人商议出的计谋啦~


听了这话,汉王......


......的眼睛“唰——”的一下子亮了≖‿≖✧


嘿嘿,戏要做足~


看陈平、张良二人这欲言又止的样子,是故意要急死汉王嘛╭(╯^╰)╮


感受一下三个人间的暗流涌动(*^▽^*)


果不其然,汉王急了:


但是再急,对子房还是以礼相待,这就是长期以来两人之间相处自然而然形成的习惯,当事人自己都没注意到~


子房吞吞吐吐不愿意答,汉王也不勉强


转身问陈平,可就没那么客气了,完全是主公对臣下的要求......


终于说到这场“大戏”的关键部分了:


子房为了他们君将和好,自己造了一口“知情不报”的大锅自己扛了呀(ಥ_ಥ)

PS:是“韩”不是“韩


这还不算——


在张良自己的叙述中,甚至还加了“延误军机”的责任,这么上赶着把不相干的“罪过”加诸自身的,还真不多见~

其实子房之所以“敢”如此,也是因为摸准汉王对自己的脾气和态度了(*^▽^*)


果不其然,听了这一通“不负责任”的话,汉王不过就是轻叹一声:


因为臣子的“自作主张”,导致作难那么久,甚至差点“延误”大事——这样的责任,目下在汉王身边的,说实话还真是除了张良再找不出第二个合适的人选来“背锅”啊~

这个人如果换成陈平,单就刚刚汉王对二人问话态度的区别,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 )┏虽然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责罚,严辞指摘一顿怕是免不了的,谁愿意为了不相干的人和事儿得罪自己的上级呀~

所以呢,再联想到汉王与韩信,其实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韩信一直到最后都可以在刘邦面前那么“放肆”,甚至很多时候是无意而为的,很大程度上不就是主公“惯”出来的嘛┓( ´∀` )┏到最后这种相处模式已经成为两人间的一种习惯了。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习惯就是一种“爱”,深沉而广袤的爱。

我这不是在否定韩信的人格独立性,而是在承认他的个性与特性。相距越近的两个人就越容易因自身的棱角而刺伤彼此,相处的过程其实就是适应、磨合的过程。刘邦之所以如此对待他,就是因为他的与众不同,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两人的感情——当然,汉王也是同样。

事实上,“三杰”于刘邦都是特殊与独一无二的,但是他们间的相处方式绝不雷同,也是因为三杰的个性迥然不同啊~


汉王又双叒表示了一番自己多么体贴大将军,对韩信多么无愧于心(ಠ .̫.̫ ಠ)

不觉得欲盖弥彰了吗,刘老三儿:你登坛拜将、解衣推食地得到一位高级管理人员,结果自己累死累活却让人家天天度假,还工资照发?哪有这么好的单位呀,我也想去啊o(╥﹏╥)o

如果真是内心坦荡的话,这边战况都如此吃紧了,韩信在后方歇得也足够了,有什么不能下诏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若论恩义,其实汉王对韩信之恩仍要远大于韩信报汉王之意;但汉王居然因为一次夺印,一次败绩就扭捏起来,这样的话来回说了无数遍,仿佛不如此就对不起韩信似的~

莫非在刘邦心目中很在意这位大将军所受的委屈?亦或是认为韩信值得/配得上(比登坛拜将还要)更好的礼遇?又或者担心哪怕是之前对这位臣子付出的种种都不足以笼络其心?要不然为何反复强调自己凡事都在为对方着想呢?直接摆出事实也足够说明自己作为主公对韩信“天高地厚”的知遇/再造之恩了呀~

总之,越是亲近的人,越是注重恩义道义的评估~


张良这“和事佬”做得真棒,不但锅自己背了,还让刘邦对韩信的好感再+1分~

不过嘛,汉王是真“中计”了吗?私以为现在的刘邦根本没时间思考这个问题,看到有梯子就顺坡下驴了,毕竟子房作为自己的谋士怎么可能害主公呢?


既然如此——


那就一刻也不要耽误了吧,汉王真的是急了( ´´ิ∀´ิ` )


张良和陈平此刻:


真是喜上眉梢啊(●ゝω)ノヽ(∀<●)

栎阳这边,接到汉王旨意/帛书的丞相美滋滋的:


都叫韩信“贤婿”了,可不就是极度放松状态下才会有的行为嘛?否则以萧何的谨慎与清冷.......

事后看来,这一处既是糖也是刀,因为下一次再这么称呼就不是真心实意的了o(╥﹏╥)o


结果,韩大将军↓↓↓


哈哈哈,面对朝思暮想的汉王诏书,居然还傲娇不满了┓( ´∀` )┏

这句话其实有两层意思:

1. 哼,拖了这么久还不是要主动下诏╭(╯^╰)╮

2. 哎,既然如此何不早点来信呢o(´^`)o

前文说到无论是作为将军还是作为个人,韩信都无法主动向汉王先低头退步,哪怕他在感情上十分想奔赴荥阳建功立业,也渴望能与汉王达成君臣和解,感情如初。可诏书真正下来了,他为何还不高兴呢?

这里的不开心、不满意其实还是基于两点:首先,韩信看出来这封书信并非出自汉王主观能动的本心——至少不是韩信所期望的本心,而是多多少少有外界的助力;其次,韩信还是在怪这封信究竟来的太晚了呀┓( ´∀` )┏

从韩信那么渴望去荥阳,那么关切地打听汉王对自己的态度,就可知对于一夺帅印,他早就不气了(气也无用何必再气),其实韩信的性格是很豁达的,对待问题和事情都是向积极主动的一面来看。

之前的行为如果还可以用大将军的矜持自重来解释的话,此刻的“放肆”那就真的显露出他对于刘邦的感情,已经不仅仅是臣下对主公那么简单了~

越是面对亲近的人,越是在意对方的内心世界。韩信正是从这封诏书中看出汉王的“无奈”,他是“被逼”下诏;而非自己所期望的君臣和睦、两无嫌猜,所以才会又傲娇又不满的。

从这一点来看,韩信对于感情的真诚清醒是自始至终贯穿其一生的;

也唯有如此,才更能体会到他在感情世界中给予对方的包容理解(这一点在稍后与夫人的戏份中会详细说明)


两人交换了帛书:


韩信看完汉王给丞相的信后,心凉了......

PS:此处有一小bug,远景的信是戴冠的,近景的信使免冠的,前者应该是补拍镜头吧o(╯□╰)o


然而我们可爱的丞相仍在优哉游哉~


这样飘飘然的天真模样于萧何可是不多见的可惜马上就要被韩信/汉王打破幻想了


韩信直接冷笑道:


萧何的表情,直接是:渐渐笑不出来.jpg (-_-メ)

其实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韩信此刻是很冷静的,并没有因为接到王旨、赌“赢”了这局就忘乎所以,这与之前的不悦、不满相对应;而且,他对于帝王心术是心知肚明的,敏感程度不在萧何与张良之下~废话,他自己不就刚刚经历过一次主公的猜忌嘛┓( ´∀` )┏


萧何乍听,还有点半信半疑(。ŏ_ŏ)


旁观者清的将军就一一讲给当局者迷的丞相听来~


此刻在韩信眼中,汉王就是主公,而非刘邦,所以自然能够理性分析,可一旦自己处于其间就难说咯~其实萧何也是同样的(눈_눈)


对于刘邦与韩信,萧何大概是最早察觉出两人之间BE结局的人了吧,但为什么对于自己的事情居然也会“不谨慎”呢?


说到底,还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毕竟萧何对刘邦有私人情义,一旦人有了感情,付出了所能付出的赤诚,总是情不自禁要将两人关系往好处想,渴望对方能够至少理解自己~这个时候衡量两人关系的就不是利益而是感情了。萧何如此,韩信亦如是。

极少有刘邦这样既真诚无比,又极度功利的理性和感性结合得这么天衣无缝之人啊~从这个角度来看,高祖果然当之无愧“祸水”这个称号┓( ´∀` )┏


丞相是何等人啊:


无需韩信多说,他自己一旦冷静下来,也能立马察觉出信中的弦外之音了~


贴心的韩信过来劝道:


其实韩信什么都懂,也理解汉王作为主公的为难~


他是真心希望丞相无事,君臣和谐的呀~

不过说别人的时候头头是道,怎么到自己身上就“不谨慎”了呢꒰๑´•.̫ • `๑꒱


哎~


汉王这一生,伤过多少真爱他的人的心呀(´-ι_-`)

PS:发现一点,剧中张良、萧何剖白心迹,在汉营中选择的对象都是韩信,也只有韩信。这是将韩信奉为知己(至少是同一思想水准的人)才会如此的吧~所以特别不能理解那些指责韩信为什么不学张良和萧何的人,至少这两人眼中的韩信,是值得自己交心的~


个人认为编剧写这一段——


不仅为了凸显萧、韩二人的知己情谊,刘邦对萧何的早期戒心,以及鲍(生)冠韩(信)戴的省事;更是为韩信“翻案”之用——至少在本剧主创心目中,韩信并不是大众惯常所指责的那个“情商负数”的“政治白痴”(知乎、百度无数评论总结语)


首先:


将亲子悉数送往前线效命,以示忠心:


这就向汉王昭示:为了你的事业,我老萧可是连身家性命都押上了,还管人质不人质吗?


然后:


丞相掰着手指头算数的样子好可爱,也可看出他对韩信的话是非常尊重的~


“全部”“一个不留”这两句话看似平淡,却足以惊心动魄......


其实人生在世的过程就是逐渐自我异化的过程,即便身为万乘之尊,身不由己之处也盖所难免;然而古代更可怕的还有王/皇权对人性的肆意侵凌,即便如丞相、将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仍然如履薄冰。

一般百姓汲汲营营,或许感受不到这种逐渐丧失自我的过程(如玉兰);但以萧何、韩信的水平,他们会感受不到自己所受压迫的痛苦吗?萧何将家人悉数送往前线之时;韩信面对挚友自刎于前,却不得不割下头颅奉于帝王阶前,他们恐怕是没有什么为主“尽忠”的喜悦的吧~

就像韩信时时不忘独立人格之自尊,萧何哀叹自己一直以来无一不谨慎一般,其实他们所作所为,或许具体方式不同,但无一不是在寻找一个客观世界与主观精神的平衡点:既能为主公尽忠,符合当时的公序良俗;又可保有自我,完成生命意志的超越。——以康德的话说,这无比清醒的二人,是一直在努力“勇敢地运用自己的理性”,即使他们没有经历过启蒙运动。

从这一点而言,韩信与萧何确实是一对知己~

出征前的丞相府:


虽然是凄风苦雨,但也感受得到家庭的温馨:夫人关切这孩子们,萧何劝慰着夫人~


其实在韩信面前的萧何,已经展现出自己如履薄冰的艰辛与不易了;但是在夫人面前,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只能这般真诚地说出部分实话~

从这里也能看出谨慎和理智就是萧何的天生秉性,固然有压抑自我的一面(谁人没有呢),但关键还是出于真实的自我~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韩信与萧何根本上就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人啊,那些一味让韩信做萧何(&张良)的,自己难道可以放弃自我成为另一个人吗?


两人一哭一笑,都在隐忍自己负面情绪的同时,也都在为着对方着想~

镜头一转,来到将军府了:


倒是没有哭哭啼啼婆婆妈妈的一套,小两口感情应该还不错,否则尊卑分明的社会里,夫人也不会这么数落大将军了~


听了这话,韩信——


回头不置可否地一笑,并不反驳

特别表扬亲自整理书籍的韩大将军,不做甩手掌柜┓( ´∀` )┏


其实夫人此刻嗔怪的娇态我觉得挺可爱的......


......然而一听这话:


怎么胳膊肘尽往外拐啊(ノ´д`)

天哪,是你夫君受了莫大的委屈,好嘛 (︶︹︺)


“誓死效忠”那是不顾惜性命,但不代表要丧失自我人格啊(; ̄Д ̄)

“任意猜度”“离心离德”的指责,韩信哪里担得起呀(・_-。 )人家有一点点自己的私心都在丞相面前检讨半日呢(上一章) இдஇ


本来韩信只是默默地听着,但是夫人的指责越来越“过分”了,他终于忍不住:


一句半真半假的雅谑,其实韩信并没有真的生夫人的气,他只是有些不满罢了,也可以说是有点醋吧~(反正都跟汉王有关嘛╭(╯^╰)╮):既是作为个人,与主公的区别独立;也是作为丈夫,对妻子的小小“抗议”


感受一下夫妻互动:


面对夫人的指责,其实韩信是了然和释然的:他理解夫人对于汉王的感情,也能宽容夫人对于自己的误会。

其实两人在面对感情时不计个人得失的付出,是如出一辙的,这也是韩信当初喜欢夫人、选择夫人的原因;但毕竟囿于见识、思想,玉兰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就迷失了自我(这只是个开始),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韩信虽然看得明白透彻,本身也处于绝对强势的地位,却并不以此压人。因为他是真正懂得对方的心——就如同懂得汉王作为君主的帝王心术一般。

无论对方是谁,只要走进韩信的感情世界,他都希望能够诚心以待,故而会给予对方最大程度上的宽容与平等(然而面对高高在上的主公这一点就很难做到了)。所以在这个层面上,韩信自然是非常反感强迫与压迫的,这一点又与他清高、纯粹的秉性相一致~

他对于感情的要求更具有现代人的平等精神与尊重意识。


《汉刘邦》中,除史书上邦信的那些话(如“虽死不易”),我最喜欢的原创邦信台词有两句——

一句就是此处:“夫人,你真像汉王殿上的人,而像我韩信家里人

另一句是封侯时著名的:“韩信奉旨谢恩”。

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个有着自我意识,始终在追求着人格独立、永远在反抗着强大命运的古希腊式英雄。这样真实而超脱的个性,在中国古代史的臣子形象中,真的很罕见,很难得。至少每次我看韩信的史料时,不同的阶段总有新奇的体验。所以我个人是很感谢有一部作品,能够这样诠释、重视韩信作为一个“人”,其本身的华彩的;而非仅仅作为刘邦的臣抑或王侯将相,这些青史上盖棺定论的评价,来重塑他......

从某种程度上,以“汉刘邦”为绝对大男主的这部历史同人大剧中,主创们面对韩信这一“配角”是真正抛却了“历史的虚荣”,将其作为“人”来刻画的~


聪慧如玉兰,如何不懂韩信的意思呢?

然而故事到这里便戛然而止了.......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执笔,如何续写这一幕?反正我是想不出来,不是狗尾续貂就是完全OOC~也是我本身水平有限

该说的话都已经说尽了,该表达的感情也已经表达清楚了;那没说完的话,无法表达的情感,都蕴含在留白之中了——或许比显露出来的,更加深远悠长呢~

出征的日子到了


丞相这边,是一派依依不舍的家人相别景象 (ಥ_ಥ) 


将军这边......


夫人句句不离汉王,有没有想过夫妻经此一别,再见不知是何年了?


难道就没有什么作为夫人的离别话语,想对夫君说的吗o(一︿一+)o


韩信委婉地表示:


其实这句话日后看来,并不是完全的搪塞~


可夫人根本没在意韩信的情绪,仍在谆谆教导:


看来夫人真要把将军府里的“汉王殿上臣”当到底了(*。_。)

好好的一个离别,连一点家庭的温馨都没有......


这一回,韩信连一声叹息都没有:


夫人吧,一来是真的不放心刘邦与韩信的君臣关系;二来,也是真的忽略了丈夫的感受~其实从这两点来看,她虽然关心韩信,但并不真正了解他,更遑论理解他了 (,,Ծ‸Ծ,,) 


韩信走开之前,那一瞥意味着什么?我觉得是:无尽的孤独。

韩信此刻就明白了夫人与自己的思想鸿沟、感情隔阂,他已经不做无谓的努力了(如之前还会开玩笑“你真像汉王殿上的臣”等语)。从这一点来看,就像汉王三夺军印时,韩信也不再做无谓的抗争一样,他是对感情世界的另一方,在某一层面上彻底死心了~

以韩信清高的秉性,是不可能去祈求怜/爱的;而将军对待感情的纯粹,又决定了他非常厌恶强迫(无论对人还是对己)——所以,除了默默走开还能怎样呢?


来到丞相这边,萧何夫人慈母般的叮嘱:



丞相来了,让孩子们行礼:



这时的萧何化身严父:


即便萧何夫妇不说,韩信也会善待恩人/亲人子女的~

但是这个细节非常好,大家可以看到朝堂外萧何的另一面,有贤妻、爱子,自己不仅是国家的大总管,还是小家的顶梁柱。如此一来,这个人物的形象就变得亲切了,与观众的距离就拉近了——大家在现实生活中也许没见过“Premier”这个级别的领导,但肯定都见过如此刻萧公一般“爱在心头口难开”的严父~

从以上情节来看,萧家比韩家更像一个“家”呀(=_=)


但萧何毕竟不仅是丈夫和父亲,他还是一国之相,面对将军肯定有公事交待,这些话不便让“外人”听到,便将韩信拉到一边:


韩信听了,对萧何愈发敬佩了~

这也是为什么韩信一直以来那么信任萧何的原因:不单单为了当年的知遇之恩,和一直以来的翁婿之义;最主要的原因,是对他本人操守发自内心的景仰啊~


萧何的作为:


不仅表现了一个贤相的胸怀和大局观;从对汉王感情的角度而言,亦说明了“何谓爱”的真谛:我不管你待我怎样,我还是会以自己的方式诚心对你。刚刚经历了君主的猜忌,萧何仍然处处以汉王为先,这种感情恐怕不止是臣对君的“忠心”能涵盖的吧~

对主公的君臣忠义&对刘邦的个人感情而言,韩信与萧何是一致的,所以自然不消多讲,韩信就心领神会。这么看来刘邦真有福气啊,这么多人诚心待他;也很有魅力,真正收拢了这么多能人的心┓( ´∀` )┏


讲完公事,还是不忘私谊:


一句“我这两个孩子”,一句“拜托了”,抵得过千言万语,将一位父亲的无奈和作为丞相的无私——公与私的矛盾和煎熬展现得淋漓尽致


注意丞相的眼神,他这段交待的话既是诚心又是违心。作为父亲,他当然是舍不得孩子的;但是作为丞相,无论是自我的道德要求,还是现实的规矩准则,都不允许他徇顾私情。

同样是处处以国事、汉王为先,对比之前玉兰的言行,萧何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更为韩信所能理解和接受,也更得他的尊重和认可。

玉兰从形而上来说,是韩信感情的一种具化;从形而下而言,深受养父萧何的影响。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属于自己的人格,她与此二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形似而非神似——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玉兰没有自我意识,终其一生不知自己所要究竟为何物;而韩信与萧何都是有着自我意识,都是活得非常清醒和理性的人。

其实也不必苛责玉兰,这样的人到现在都有很多很多,虽然具体表现方式不太一样。可以说滚滚红尘芸芸众生,大多数人都活得像玉兰一般;真正如韩信、萧何这样一直保持清醒且有勇气的,实际上非常少见。


要出发啦ᕦ(ò_óˇ)ᕤ



韩信先、后向丞相和夫人道别后


就真 · 头也不回地奔赴荥阳了~乱世没有那么多儿女情长的ᕦ(ò_óˇ)ᕤ


夫人望着韩信远去的背影,再见已是齐王了~

这一生,两人都有许多许多话,如今日一般,到离别之际都没说出口,不知道是不是一种遗憾。


事实上,韩信虽然从此刻就知道了夫人给予不了自己所期望的感情,但他对待夫人的包容和尊重是始终如一的。这一点我特别强调,就是为了映照他对刘邦的感情。

玉兰作为一普通女子,在那个时代仰仗、依附于男子而生——在家从父,出嫁从夫——韩信都可以包容她的私心(将汉王和萧何置于自己之上),即使失望依然尊重她的人格,给予她自己所能给予的最大限度的宽容与平等;那么对于有恩于自己,又是主公的刘邦,韩信所付出的感情难道会少吗?


固然,在与汉王交往的过程中,既少不了事情无可转圜(如三夺帅印、迁为楚王)时的无奈接受,也少不了时代、现实与自我对主公的忠诚要求;但还有一点不可忽略的是,韩信作为个体,对于刘邦这个人的感情——在感情世界里,刘邦于他不只是作为主公而存在的。

韩信肯定知道刘邦给予不了他理想中的君臣关系,他也一早对此不抱有任何幻想了;但在不触犯底线的前提下,他依然能够接纳汉王对于自己的种种猜忌和打压,并奉献自己的忠诚,除了上对下的压制、下对上的忠贞这些主、客观条件下的“强迫”之外;还有一点至关重要:就是在自己的感情世界里,给予感情另一方的包容和爱护——它并非出于任何强迫,哪怕是自我的强制;而是由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惜、理解与尊重,真正在感情上的主动地给予和奉献~

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被动的承受,是弱势的一方,是痛苦的;后者是主动的给予,是强势的一方,也是心甘情愿的。

在感情的世界里,人在承受的同时也在施予,一边无餍足地索求也一边心甘情愿地奉献。他们既脆弱又坚强,既痛苦又快乐,既渺小又崇高——这与地位无关,与权势无关,只与彼此有关,与自己有关。

我始终认为,爱是一种能力,精神上的强者才真正懂得什么是“爱”。

韩信这样始终清醒、理性,能够厘清每件事情在现实利益下的利害、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人,无论是面对地位尊贵的主公,亦或是仰仗于己的夫人、友人(灭楚后的钟离眜),都能主动地、不计得失地付出自己的真心,包容他们棱角的同时也不丧失自我,才是真正在感情上付出更多的那一个。

(这里只从感情角度出发,别者不论,在此声明~)




夹叙夹议地说了许多,其实还有很多想说的话没说完(怎么废话那么多╭(╯^╰)╮),不过我觉得此处无声胜有声,也许懂得的网友会比我看到更多、更丰富的信息与内容。

这里就说一下题目中的“君臣关系”吧:

世上的一切感情都是如此,看起来简简单单:亲人间的亲情,恋人间的爱情,朋友间的友情......似乎总能找到一个对应的词汇来框住人类社会中最复杂多变的关系。

可事实上,人类的各种感情,哪里是简简单单一个词或两三个字能解释清楚的?

就像刘邦与韩信的君臣情义吧,他们之间包含了现实的利益,权势的猜忌,理想中的信任与角逐,以及恩怨的纠葛。现在把这一切都抛却,只看感情,也找不出一个具体的词语来形容:

友情吗——他们之间有知己的信任和尊重,但缺少朋友的平等与交心;

爱情吗——他们之间如爱人一般对彼此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却没有恋人之间同样强烈的排他性;

亲情吗——他们之间是如同亲人一般,无论如何都扯不断彼此的联系,但却从未有过亲人相处时的安全感与放松惬意;

那对手呢——刘邦与韩信在面对真正的对手时,可是从来“不择手段”的;你何曾见过面对项羽的刘邦,战场上的韩信,那么强求对方与自己的道义了?

......

所以,寻寻觅觅,一句“君臣”,说尽了两人的关系,又好似什么都没有讲明。到头来,还是感叹古人诗中写得好:“道是无晴却有晴”啊~

评论(19)

热度(89)

  1. 共4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芳洲拾翠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