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刘邦】刘邦 x 韩信 君臣关系剧情图解 (五)筑坛拜将(上)

前文链接:

刘邦 x 韩信(一)三夺帅印

刘邦 x 韩信(二)劝进&群宴

刘邦 x 韩信(三)伪游云梦

刘邦 x 韩信(四)封淮阴侯


每一部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都是一次大型的历史同人再创作。

 ——这是我制作这个专题以来,最为深刻的感受。


上一篇图解就说这次要八韩信拜将这一颗全剧最大的邦信糖,而且原定计划也是只八登坛拜将的部分,但是等开始做图的时候才发现真的不能不八前因后果,否则就无法理解二人的感情以及之后的悲剧。所以其实也是糖中带刀的......

而且剧中对这一段故事是反复渲染、大肆铺陈,真堪比94版《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了——即使垓下之战这种楚汉历史中的核心大事在本剧中的长度也不过如此。究其原因,个人认为与这部剧的主创有莫大的关系。

90年代的历史剧大都以文人、学者为顾问和创作人员,所以会有比较强烈的人文关怀,而“筑坛拜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与燕昭王的黄金台、刘玄德的三顾茅庐并列为千古君臣之盛轨,都寄托了文人雅士对于理想中君臣关系,及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渴望——说“某种程度上”,毕竟刘邦和韩信最后BE了,而燕昭王与乐毅、刘备与诸葛亮至少做到了彼此感情上的全始全终。知道了故事结局,再回过头来看故事的开头,感受总是不一样的。

那么刘邦与韩信这对君臣,是怎样一步一步,从“坛上平明大将旗,举军尽惊王不疑”走向“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这截然相反的悲剧结局的?后人总是会忍不住扼腕、探究和思索。

下面就有请《汉刘邦》众主创来来诠释他们对于这段故事的理解吧:

PS:依然只截取与主题(既“邦信”)有关的剧情,其他枝节能略则略


话说刘邦被封为汉王之后,采纳张良的建议,率部入汉之后火烧栈道以迷惑项羽,不过从樊哙到萧何再到郦食其都不解其意,纷纷表示反对:

null
其实汉王也不理解(*^▽^*)后面在误会张良已追随项羽的时候就表示:

null

居然眼中有泪!下一次看他为臣子这么伤心就要等到钟室之祸了o(╥﹏╥)o


不过嘛,子房毕竟是与众不同的,刘邦待他那可真是如女神一般言听计从啊

null
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种感情是韩信一辈子都在渴望却得不到的......我又抑郁了o(╯□╰)o


那就烧吧......

null
子房好尽心啊,还专门看着汉军烧了栈道才离开


咸阳城内,听到了这个消息的霸王高兴得像个孩子 ╮(๑•́ ₃•̀๑)╭

null

刚刚升为校官的韩信忍不住劝谏道

null
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真正理解子房的人!!!


结果(⊙o⊙)…

null
然后我们的韩大将军就圆润地离开去守城了,,Ծ‸Ծ,,

不过不这样也就见不着张良,更不会有后面的故事了(*^▽^*)

其实韩信一早就知道自己不受项羽待见,哪怕有范增保举都没用的

null
甚至准确地预见到了霸王的结局

null
但是他仍然要劝谏于项羽的原因,用他自己的话说便是:

null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韩信并不是归汉之后才突然忠诚起来的,而是始终以一个忠臣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 ( T﹏T )


守着守着,这一天终于遇见了命中注定的那个人——

null
口中说着“佩服”,眉梢眼角却全是锐气,后来拜将封王,再到淮阴侯,虽然也是桀骜不驯,但总觉得他的眼神已经不复当年神彩了┭┮﹏┭┮

韩信的自信是由表及里的,并不因为自己的身份变迁而改变


张良趁机表白:
null
真心觉得子房在这一段有点像牵线的红娘(*^▽^*)

人生难得一知己,韩信就将张良延请到自己家中

null
先介绍一下背景~

null
这句话很重要,未后面韩信夜奔的行为做了铺垫(→_←)

null
明人不说暗话,直说自己要归汉~

或许有人要问:前面你还说韩信忠诚,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这就要说到,先秦时期对于“忠”的理解与后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对于“忠”的定义与范围是不完全相同的,儒家孔子就认为:“邦有道则仕,无道则隐”,亚圣孟子也说:“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当时的君臣关系更类似于是“事君”而非“侍君”——这种士人的独立精神对于韩信的影响无疑是深刻而长远的。


张良一听,嘿嘿——正中下怀

null
韩信得到道具1:推荐信

然后——

null
韩信得到道具2:宝剑


哎,缺爱的孩子就是这样......

null
看史书的时候就感觉韩信身上有着很沉重的道德枷锁和报恩包袱( Ĭ ^ Ĭ )


饮了践行酒,就此上路(*^▽^*)

null

在南郑,汉王愁得头都要掉了o(╯□╰)o

null

萧何以为是愁大将军无人

null

其实人家......

null
表面上说的是将军,还不是思念子房┓( ´∀` )┏


萧何连忙安慰他:

null
记住地点:招贤馆;人物:夏侯婴

这厢边,未来的大将军正在路上呢(ง •̀_•́)ง

null
蜀道难,不过比蜀道更难的是......

null
过关斩将ε=ε=ε=ε=ε=ε=┌(; ̄◇ ̄)┘

顺便再(⊙o⊙)…

null
问路斩樵 (」゜ロ゜)」

这一段不见于正史记载,为民间传说,当然流传很广,否则就不会被《西汉演义》收录了。其实我小时候看到这个故事,以及后来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把这样的故事安到韩大将军头上,千百年来民众究竟对这个人物时什么样的感情呢(`◕‸◕´+) 

当然,采用了民间故事,也要做符合人物设定的演绎,韩信毕竟不是曹操那样“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奸雄

null
他并没有回避自己所作所为的“心狠手辣”,而且立誓要厚待其家人。韩信感情中的“”在这部剧里从始至终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体现

null
看到路上的血渍,哪怕荒无人烟,也要湮灭痕迹......他性格中的谨慎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_(¦3」∠)_

然后,就来到了情节触发地点——招贤馆

null
让我看看上面写了什么(..•˘_˘•..)

null
嗯,没问题≖‿≖✧


一进门就开门见山

null
多爽利✪ω✪

落落大方啊

null

原来夏侯婴将军是颜控ʅ(´◔౪◔)ʃ

null
不过还是要问一问......

null

不卑不亢、引经据典地回答(•‾̑⌣‾̑•)✧˖°

null
嗯嗯嗯,跑一下题......众所周知百里奚乃“秦晋之好”的附赠品(当然这个赠品太贵重了)——伯姬公主的陪嫁。在之前央视的《东周列国·春秋篇》里饰演伯姬的常远,就是剧中韩信夫人玉兰的扮演者,所以他一提百里奚这个典故,我立马串戏了o(╯□╰)o

null
左:伯姬;右:玉兰

看过美人回归正题(*^▽^*)

null
听起来像说大话?但人家韩信可是说到做到o( ̄▽ ̄)d

当然还要谦虚一下(* ̄rǒ ̄)

null
你看着办吧~还真傲娇啊(>ε<)


其实夏侯将军早就被韩信的气质折服了,立马表示:
null
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上线——既是缘也是劫( TロT)σ

来到丞相府,第一次见未来夫人,给个镜头

null
那时候韩信还不知道对面是丞相之女呐,他待人以礼真的是不看身份的~

PS:以后夫人出场次数也会增多,前面介绍过这个人物是韩信的翻版与镜像,同样是韩信对刘、萧二人感情的外化体现。


宾主坐定后,韩信不按常理出牌

null
居然一上来就质疑丞相,真是好大的胆子( ᖛ ̫ ᖛ )

null
哪一项 ◔ ‸◔?

null
第一张图字幕错误,是“学贯天人”

呃......这是“一项”吗?哈哈,知道啦,其实你是在夸自己吧(¬_¬)


看看萧何的表情——

null
真是一见倾心啊(๑•̀ㅂ•́)و✧莫非萧丞相也是颜控(//▽//)

然后两个颜控臣子就跑到大王面前兴冲冲地表示

null

此时刘邦的反应(•ิ_•ิ)

null
哎,比比跟萧何的青梅竹马,对张良的一见钟情,对韩信的初印象真是太一般了(︶︹︺)


萧何的推销能力.......

null
恕在下不敢恭维(ಥ_ಥ)


果不其然......

null
逻辑倒是没错,不过还是为韩信伤心( ´•︵•` )

null
从项羽到刘邦对韩信的态度,也可以看到在登坛拜将前,他遭受了世人多少冷遇和白眼( ꈨຶ ˙̫̮ ꈨຶ )

null
看看众将听了这话的表情┭┮﹏┭┮

最后表示:

null
呵呵,马上让你真香预告( ͡° ͜ʖ ͡°)✧


萧何的表情......

null
哎,自从韩信出现在他的生命中,他就常常夹在刘韩二人中间很难做,直到......其实韩信对萧何又何尝不是缘和劫呢இдஇ


面对如此冷遇,韩信表达出了非常的豁达

null
哈哈,是的是的,未来你就是“王侯将相”啦( ◔ ڼ ◔ ) 

null
信最早对邦的吐槽:切,还看不起我( ∙̆ .̯ ∙̆ )

接下来摆明观点:门户之见是错滴,但人之常情我能理解

null
一席话有理有据有节,听得萧何露出了老母亲的微笑(¯﹃¯)

最后韩信甚至还反过来安慰萧何o(╥﹏╥)o

null
韩信一生饱尝人情冷暖,更兼天生聪明敏感,又怎会不通人情世故呢?


萧何真的是贤啊,这时候还想着为主公“遮丑”

null
其实这也没错啦,当时汉王确实随口那么一问:

null

大家还记得韩信从张良处获得的道具1吗?

null
嘿嘿,然而......

null
真的是傲骨铮铮,书生气十足b( ̄▽ ̄)d

他要的是真正欣赏自己才华,肯给予他本人完全信任的主公,而不是靠其他人的关系爱屋及乌惠及自身的恩赐~


萧何os:那我再考察考察吧┓( ´∀` )┏

null

韩信小论文上线~~~

null
选择的命题切入点:人和(废话,刘邦现在除了人和还有啥٩͡[๏̯͡๏])

先从汉王的角度来说:

null
然后是项羽:

null
最后合盘托出大计

null
照例还是要客气一下的(*^▽^*)

null
可我们的丞相大人早已惊为天人了 ԅ(¯﹃¯ԅ) 

再看看未来的大将军......

null
胸有成竹啊,人家可是自信得很呐╭(╯^╰)╮


萧何大人点赞并许诺。:.゚ヽ(。◕‿◕。)ノ゚.:。+゚

null
小声说一句:一直觉得萧何待刘邦如夫君,待韩信如儿子,有木有(*^▽^*)


----------------未完待续---------------


这一段先八到这里,筑坛拜将的两大主人公还未“金风玉露一相逢”,反而误会重重,想吃糖的太太们别说我这是虚假安利哦_(¦3」∠)_

且听我道来:

优秀的文艺作品,除了故事曲折引人入胜之外,最关键的在于人物塑造,即每一个人物都有自洽的逻辑、符合其立场、身份、人设的感情和行为,人物与故事要相辅相成,矛盾不能凭空制造,而应当以人物性格、关系以及各方的环境来推动情节发展。总而言之,就是人物不可前后割裂,不能成为故事的工具而当为故事的主角。

具体到筑坛拜将中的邦信关系,无论是读史还是看剧,其实细心的人都可以发现两人最后的悲剧结局似乎早已天注定了,特别是跟玄亮的三顾茅庐对比之后o(╥﹏╥)o

这里先说刘邦,他自然是非常渴慕大将军的到来的,但相对于大将军他更重视的是张良的承诺。几次提到大将军都强调子房如何如何,言外之意简直就是:只要你张子房推荐的人我就要,其他人免谈。某种程度上这也就决定了他对未来将军的感情,只不过是爱屋及乌的“移情”罢了。当然了,无论是作为君主还是作为个人,刘邦的反应和表现都无可厚非,毕竟认都不认识你韩信,更别说有什么功勋了,怎么可能跟张良比呢?和其他一起跟我闯天下的兄弟也比不过啊~

但是联想一下《三国演义》中刘备当初是怎样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就不难发现问题所在了。同样是面对没有见过面的贤士,同样是无有尺寸之功,甚至孔明的“谱儿”摆得更大,两次寻隐者不遇,好不容易在家了又呼呼大睡......刘备与诸葛亮确实是有一种超乎君臣的感情的,或者说两者更有缘分,类比于刘邦对张良;而对韩信呢,不说后来,就刚开始吧,如果不是萧何与张良的力荐,恐怕韩信在汉王这里跟在霸王账下也没区别......虽然有一点非常不愿意承认又不得不承认,刘邦对韩信,无论史向还是剧里,都不是被其本人吸引,而是被这个年轻后生能够吸引自己身边的重臣这点特质吸引——说白了,就是爱屋及乌嘛 (눈_눈)两人的感情基础和缘分并没有那么牢靠。

那么这个时候臣子的表现或者说性格就很重要了,然而很不幸,对方刚好不是别人,而是韩信。

《汉刘邦》这部剧好就好在对于人物的基本特质把握得非常到位。哪怕只通过上文的分析,大家也可以看到一个既矛盾又统一的韩信,他高傲而隐忍,桀骜却知礼,多情又敏感,人情练达且不失天真,更不要说心思缜密、自信豁达这些特质了。

不知道大家读史的时候是怎么想象韩信的,我在读史的时候总觉得他是大将为表,文人为里,他总是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哪怕是最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日子。韩信算得上待人以诚的典范,但是没人能够真正走近他的内心;他也算得上恩怨分明之人,但在那个任气好勇的年代里,却总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因为他身上总是带着很强烈的道德枷锁和报恩意识。我想这也是千百年来大家都被淮阴侯吸引的理由,不仅对军事、对历史感兴趣的人爱他,连文人墨客也都很爱他,就在于他身上这些矛盾统一、微妙复杂的特性,真正展示了人性之美。

好了,说回剧情,其实韩信一直都秉承着对主“忠诚”的态度,在楚时对霸王尽忠,在汉时也为汉王谋利。所谓“忠诚”,一些人强调的是下级对上级的“忠”,而韩信表现出来的则是臣子对主公的“诚”——他是凭着自己的一片心在为心中的明主谋事,这也就决定了他对于主公是有感情上的要求的。

其实可以看出韩信半生坎坷,郁郁不得志,这样的人往往更加渴望关爱和尊敬,别人对他稍好一些,他便感激不尽、永志不忘;另一方面韩信身上有着很强烈的士人精神,即精神洁癖与人格独立性,这又决定了他的自我意识是非常强烈的,他需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恩赐,而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欣赏和信任。因此,即便他知道只要拿出张良的帛书,自己定会得到重用,他也决定“赌”一把,他赌的就是刘邦——这位自己心中认定的明主的眼光、见地以及感情。那么这个“赌注”大概从一开始就胜负已定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韩信人情练达通透且敏感,对自己有着极高的道德标准,那么决定了他在“报恩”过程中,背负了更多的东西,比如反复说大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这种道德枷锁或者报恩意识带给他的是“忘我”的付出(这一点在之后韩信夫人身上会有集中表现);然而作为一个人,一个有着自觉意识和独立精神的人,又决定了韩信不会甘心仅仅依附于他人而存在,这一点又时时提醒他“自我”的觉醒,特别是精神与灵魂的自由。

“忘我”的付出与“自我”的觉醒,在这个过程中不停地撕扯着他,让他身上有一种罕见的、真切而激烈的矛盾与悲剧美。与此对比的就是高祖了:人家才不想谁负了谁,谁谁对我有恩,那活得就潇洒自在多了,当然这也是一种人格魅力。

如此来看,其实两人的性格和彼此对于君臣关系的理解就决定了,这注定是个BE啊o(╥﹏╥)o虽然我一百万分的相信,筑坛拜将那一刻,两人都是诚心的......


此外,我还想探讨一下本剧编剧对于韩信的感情。

我毫不怀疑这部剧的编剧们是楚汉群爱,对几乎所有的人物都充满了尊重和善意,同时也可以做到不隐恶不虚美。对于韩信,那无疑就更特殊了,拿感情戏来说吧,专门为了他虚构出一个人物,而且是本剧唯一有完整感情线的(相识-恋爱-结婚-赴死),以花(玉兰)喻人,也足见对其品性、感情高洁的赞许和认可,这在一部仅有35集的戏里,真是太难得了。

上面图解也可以看出,编剧赋予了韩信非常非常多的美好品质,比如评价人物看其本质,待人接物不论贵贱,这也映照了他人格独立、精神清高的特质,然而为什么又要写“问路斩樵”这段戏呢?不是说不可以写,而且这段戏其实写得也挺成功的,毕竟民间传说影响深远嘛,塑造的时候人设也没有OOC,不过还是很想知道他们是抱着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段戏的o(╯□╰)o

其实我更想知道得是:在民间韩信到底是什么形象呢?“问路斩樵”无论真伪都已经成为“韩信文化”的一部分了,所以某种程度上我真觉得就算普通百姓对于兵仙的感情也挺矛盾的o(╯□╰)o

当然我说这一段戏成功,人设不OOC,是因为站在韩信的角度来看,这段戏拍出了极强的宿命感,凸显了韩信身上那种沉重的道德枷锁与报恩意识,能让我感受到在淮阴侯的内心世界里,一直有一种压抑与孤寂的感情。

好了,胡言乱语说了这么多,怎么感觉邦信又刀了ε(┬┬_┬┬)3


评论(11)

热度(74)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芳洲拾翠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