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门柳》读书笔记之一:一部不太“好看”的历史小说

去年年底,花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读完了刘斯奋先生的巨著《白门柳》。煌煌125万余字,能啃下来是颇有成就感的。因此总想着要写点儿什么,以滋纪念,结果拖来拖去就拖到来来年。为了避免“欠账”越来越多,只得赶紧动笔了~


就像前文所述,125万余字的鸿篇巨著,所包含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多太大了,作为读者的我一时间也不知该从何下笔,故而打算分为几部分来谈。那么首先,就从对整部书的大致观感来谈吧。 


《白门柳》是广东籍作家刘斯奋所著长篇现实主义题材历史正剧小说作品,也是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97年)获奖作品之一。同届获奖作品中,最出名的当属陈忠实的《白鹿原》了。与之相比,《白门柳》虽然同属“白”字辈,却要“低调”不少,难免有明珠蒙尘、酒香巷深之慨。这部书起笔于1981年,定稿于1994年,前后耗时十三年。全书共分为《夕阳芳草》《秋露危城》《鸡鸣风雨》三册,全景式展现了1644年前后、明清易代时期,以江南文人(主要是复社为首的东林党人)为核心的历史画卷。


说了这么多,又是“现实主义”又是“历史正剧”的,那么这部书到底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抛开图书分类中那些高大上的词汇,用我的话简而概之,就只有三个字——“不好看”。

别误会,我并不是说这部书不够优秀——恰恰相反,它是难得一见的经典作品;

也不是说它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事实上这部小说内容丰富,精彩纷呈,令人欲罢不能。

在这里,“不好看”中的“好”字,可以作“容易”来解释,主要指的是一种阅读体验:它不是当下流行的“爽文”式作品,读起来不费脑力,一气呵成;而是矛盾的、复杂的、需要时时停下思考并消化的、颇有深度的文学作品。它并不照顾读者的主观感情与期望,而是将大历史背景下的人或事,按照其本身在现实中应有的逻辑展现给大家,所以故事中的一切都不完美,甚至可以说事与愿违,让人失望。因此,从观感上来说,阅读这部小说,必然不会太“容易”,因为它无法让你得到廉价的愉悦——但凡沉重的东西,总是无法让人轻快的。


话又说回来,《白门柳》究竟讲了什么呢?

“历史画卷”也太笼统了,皇帝行乐图与清明上河图都可以归为某一时期的历史画卷,但它们无疑侧重点是不同的,而且都无法做到“全景式”;

“明亡清兴”也太粗暴了,它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余地和跨度都非常之大,无疑这部书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

顾名思义,“白门”即南京的别称,“白门柳”就是指南京的柳树。这为本书定下了地理坐标:以南京为首的江南文化中心带向全国辐射。本书也确实除了少部分场景设置在北京之外,其余大部分故事都发生在南京、扬州、苏州、如皋、常熟、海宁等江南一带。

而“柳”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深刻地文化意象:譬如古时文人骚客送别之际,总会折柳以示惜别之意;文学作品中的“柳”更是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与情怀,从韦庄的“无情最是台城柳”(《台城》)到王世祯的“残照西风白门下”(《秋柳》),柳树既是沧桑世事的见证者,又是怀古思远的凭吊者。因此,它又为本书奠定了时间坐标与思想基调:即以1644年横断面,讲述了对故国与故人的情思。


其实,这部书的叙事时间线并不是连贯的,它截取了1644年前后三个时间段,集中描述了历史大变革下以精英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众生相,辐射到皇帝、大臣、太监、名士、淑女、江湖艺人、将帅士卒、市民百姓、乡村父老......上至庙堂之高,下到江湖之远,真可谓是包罗万象了。

文人生活政治斗争时代巨变是本书绕不开的三大主题。如同主旋律与和声,当其中一个主题凸显的时候,另外两个主题就以和声的形式与其相鸣和,一起构成这天崩地裂的历史大背景下的非常之人与非常之事。

第一部《夕阳芳草》,以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三月钱谦益与柳如是谋划复官起,到该年闰十一月冒襄家宴黄宗羲、董小宛归嫁止,讲述了虎狼林立、党争不断、内外交困、民不聊生的明王朝,在大厦将倾的前一刻,江南士人名流仍然沉迷于家国天下的南柯一梦中,为自己的理想与欲望苦苦挣扎的故事。“夕阳芳草本无恨,才子佳人空自悲”(晁补之的《鹧鸪天》),该部中无疑“文人生活”是其主旋律。

第二部《秋露危城》,以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下旬黄宗会(黄宗羲三弟)荣膺贡选起,到来年五月南明首都南京向清军开城投降止,描述了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杀后,面对入关南下的满清异族政权,聚集在江南的士人阶层为救国与自救所做的种种选择、努力及抗争。“玉树歌残秋露冷”(萨都剌的《满江红·金陵怀古》),“危城落日寒鸦”(张可久的《湘妃怨·次韵金陵怀古》),这一部中的种种冲突与矛盾则是围绕着“政治斗争”展开的。

第三部《鸡鸣风雨》,从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孙之獬剃发易服引发汉臣震动始,到次年五月鲁王政权浙东溃败、黄宗羲携义军上四明山止,以强烈的写实手法与浓墨重彩的风格描绘出清朝初年中华大地上各个势力战乱频仍、百姓生灵涂炭的惨烈景象,以及传统士大夫们所做出的义利抉择与心灵归宿。“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和着说书人柳敬亭悲壮而高亢的歌声,一个天崩地裂的大时代在读者面前缓缓拉开了它的帷幕......


读《白门柳》,你不会为秦淮河畔的纸醉金迷而留恋,因为你看清了那风光旖旎背后的血泪与辛酸;

读《白门柳》,你不会为风流名士的壮志豪情所倾倒,因为你读懂了那冠冕堂皇背后的私心与计较;

读《白门柳》,你不会因古人精致繁琐的生活就心生向往,因为你更关注“亡,百姓苦”的末世景象;

读《白门柳》,你不会因风云激荡的乱世争斗就渴望穿越,因为你会发现英雄难做,好人难当。 

就是这样一部“不好看”的书,描绘了那个时代中不那么讨喜的人,不那么圆满的事,以及不那么光明正大的思想。但所有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以及在天地巨变的时代风云下深邃而真挚的情感。

精彩、经典、迷人,却并不“好”看——这就是我对《白门柳》的总体评价。

评论(8)

热度(24)

©芳洲拾翠 / Powered by LOFTER